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范文

【2017普陀一模】
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

真正的选择是两难的选择。

它发生于两种情境。

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

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会作怎样的思考,作出怎样的决定?
守望星空(65分)
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将人生比作一次次的选择。

有的路是阳光坦途,使人安心;有的路是林间小道,幽密而诱人。

不同的人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反映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阳关道与独木桥的选择诸如善恶之争是非之辨,并不算难。

因为其差异巨大而有所对立,因而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想象追求,便可抉择而笃行。

真正的选择在于两难之择。

国难在即,是尽忠报国,还是尽孝背着老父老母逃难,“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可调和的善的抉择使古今之士为之纠结。

火车轰轰地驶来,前路上有一群无视警告玩耍的孩子。

作为铁道工,你有机会在歧路口使车改道进入废弃旧道,救下一群孩子而牺牲一个守规矩的独自玩耍的“好孩子”,是少救而全义,还是多救而失道,在两善之中取其轻的选择,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

挣扎而痛苦,也曾心似撕裂;也曾质问苍天,而形势所迫,环境所逼二者需择一。

有些人选择把自己变得无情。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其核心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们追求不为情感所扰,笃行永恒的、至高的、普通的规则法度,做出最佳的选择。

又如《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自诩为法律的化身,为维护“正义”,纵使双手血腥,背负“鹰犬”,“恶狗”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可惜,人不能如计算机般准确无误,不能像上帝般全知全能,甚至不能像石头般无知无觉。

道士们少有成圣,更说不上飞仙。

沙威被冉阿让救后,面对道义与法律的冲突,铁石心肠般的汉字也只得投江自尽。

回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味追求结果里的最优,其结果只能是被压抑的情感在矛盾中反弹,终陷于内心的困境而不得脱身。

面对相似的问题,儒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

熊掌与鱼不可得兼,生与义不可得兼。

二者皆吾欲也,则如之何?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这不是冰冷机械的答辩,而是撕心裂肺的呐喊。

直面自身的所欲所恶,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藉由内心对善的向往,做出近乎本能的选择。

正如在荆棘中穿行着寻找光明,在黑暗中徒然而坚定地追求希望。


是在人内心的天赋本能的指引下,冉阿让唱出的《我是谁》的畅快、激愤,基督山伯爵放弃报仇的爱的叹息,孔子在木车上怀着的浑远目光。

康德看来,文明头顶上的星空与人们内心的道德律能让他长久深思而敬畏,当面对两难之择时,听从内心的道德,守望头顶的星空,深思、明辨、笃行,坦诚而真切。

行大善,为小恶(63分)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然而,迫于环境的限制,有时我们不得不在“两善”或“两恶”中择其一。

在这样两难的井底中,不管怎样的选择似乎都情有可原,因为这毕竟是个无奈之举。

于我而言,如果必须做出选择,我会“行大善,为小恶”。

“两善”间的选择相较于“两恶”要轻松得多,因为这并不会造成对外界的侵害。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人人都有着对各种事物的欲望,但这并不算什么。

因为几乎人人也都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选出那个我们更加青睐的,“两善”中善行更大的,便已足矣。

然而,这虽看似简单,可往往有些人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者皆求落得一无所获”,择大善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落实的时候却总是不忍心放弃那一个“小善”,“也许努力一下就能皆大欢喜吧?”这样的想法使得多少善行半路而返。

努力行善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若因为想行多善而“一事无成”,岂不是远远比不上“行大善”来得有效?
说完了“两善”之选,我们再来谈谈“两恶”之争。

诚然,这比选择善要更加艰难,会让人经历更大的煎熬与更久的到的纠结。

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道假想的情境题:“一辆列车即将撞上九个人,如果你拉下手杆就能使列车变轨,但车同时会撞上另一轨道上的一个人。

那么请问,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没有什么选择比生死更加令人敬畏,面对这样的选择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心安理得。

所幸,这样的情境只是幻想,我们终究不必做出这样“残忍”的选择。

这道题的意义,便是让人们感受、思考、探求“两恶”间的选择。

在生活中,在现实情况下,我仍旧认为“为小恶”是更优之选。

但这并不足够,如果有能力,我们应该尽力尝试去弥补犯下的那一点恶。

做出选择时的无可奈何不是我们事后漠不关心的借口与理由。

不管怎样,我们的恶已成了既定事实,这无可争辩,也无须推脱,与其痛恨环境逼我们做出选择,不如勇敢担起做出选择后的责任。

“为小恶”的涵义不仅仅是选择时的择小而为,更是事后的“化小为了”。

不论是“两善”还是“两恶”之间的选择,都值得人永远地去探求。

但在当今时代,我
更愿意尽我所能激发出善的最大光辉,缩小恶带来的不堪与晦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