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行路难·君不见孤雁关外发翻译赏析《行路难·君不见孤雁关外发》作者为唐朝诗人释宝月。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赏析】《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
《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
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可见《行路难》词多悲哀之音。
此诗由三个层次构成。
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游子思妇,两个方面同时着笔,而以秋夜闻雁声贯串。
以孤雁哀鸣写游子思妇,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
如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又说:“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此诗颇有化用曹诗的地方,而曹诗又是从借鉴《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来。
诗的首句以“君不见”起,是《行路难》乐府题的常格。
从孤雁发于“关外”,远度“扬越”,由北而南,知此时正是深秋节令。
“孤雁”一语虽已成为这类题材的凝固意念,但它对游子或思妇说来,仍是一种心理反射。
而“酸嘶”与之呼应,也是从人即游子、思妇的
感受说起。
第三句“空城客子心肠断”,第四句“幽闺思妇气欲绝”,都从夜闻“孤雁”而来;一个“心肠断”,一个“气欲绝”,一种相思,两处相关,而雁声则为传情之物。
以下两层分写思妇、游子。
第五句至第十句写思妇。
思妇因怀人夜不能寐,一个人孤独地在庭前踱着步,不知不觉,已过了深夜。
忽然低头看见罗衣上已结满霜华,便用衣袖轻轻拂了几下,可是仍无意回房。
她抬眼望望天空,许久天上连一颗星星也看不见,这工夫却见浮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轮满月,洒下遍地清辉。
人说月圆是亲人团聚的吉兆,以前她自己也总是盼望月圆时,可是月亮一次次圆了又缺了,征人却始终未归;多少年过去了,“夜夜遥遥徒相思”。
尽管如此,思妇的一片痴情终不歇。
“望望”,是望了又望,望了又望,望穿双眼。
此篇写思妇怀人之苦,情境、意蕴并没有什么特别。
它与传统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现技巧。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其意象有某种集合性,其表情方式也基本是直接抒发,不假缘饰。
此篇则有所不同。
其情感则是从景物的变化及人的具体行为中见出。
此种情况,以“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为特着。
这样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更含蓄蕴藉。
第九句和第十句“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更显得情意深长。
青铜镜在匣中珍藏多年,本是为待游子的归来,可是游子总不见归来,这青铜镜留在匣中就没有什么作用。
青铜镜本是为照青鬓朱颜,可如今,他大约已添了白发了,于是想到寄镜。
不言悲凉之意,自是悲从中来。
“倩人为君除白发”,表现思妇对游子的体谅之情,细
意委曲。
这两句诗意紧扣上句的“情不歇”三字。
第十一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三层,写游子。
“行路难”三字,用乐府点题之法;重复之,加重感情的抒发。
“行路难,行路难”,如一声声悲怆的叹息。
以下二句是“行路难”一语的落脚点。
“夜闻”“汉使度”,表明游子流落胡中。
因多年羁留异国他乡不得回归故土,闻汉使而遽兴故国之悲思。
结尾句着“忆长安”一语,与第二层呼应,以见出两情如一,上扣第一层闻鸿“肠断”、“气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