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中国古代领导艺术

谈谈中国古代领导艺术

5、谈谈中国古代领导艺术,如何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祔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领导艺术。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

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千古不变的信条。

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

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

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事臣如礼”。

对臣下提出地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

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

唐太宗的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太宗本人也成国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

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

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

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

三国时期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

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视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任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

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

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下海、经液晶、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

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

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

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它是古代君王用发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有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

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

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下,虽令不从”,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古代领导者又一成功要则。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领导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

领导者的带头俢就是无声的命令。

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奇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

“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

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情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国传统的领导艺术仍是我们最有利,最依赖的向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