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4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功能: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3. 计算机网络的二级结构: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LAN、MAN、WAN的含义
5. 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型、环型、网状、总线型,其中广域网采
用的是网状结构
6.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单位
7. 通信的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8. 传输介质的类型(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介质),其
中带宽最大、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光纤。
9. 数据交换:(1)电路交换的优、缺点;(2)分组交换的优、
缺点;(3)当通信子网采用电路交换方式时,需要首先在通信
双方之间建立起物理链路;而采用虚电路分组交换方式时,则
首先在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链路。
(4)所有交换方式
中,实时性最好的是电路交换。
10. 三种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利用、波分多路
复用。
11. 网络体系结构:(1)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和时序;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分为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
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各层传
递的数据单元:传输层————报文,网络层————分组,
数据链路层————帧。
第二章局域网
1.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IEE 802标准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最低两
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其中数据链路层分为:介质访问控
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2. 局域网的硬件组成:网络服务器、工作站、集线器/交换机、网
卡等。
其中网卡以插件板的形式插在微机主板的扩展槽中,另
一端连接传输介质。
3. 以太网技术
1) 共享式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CSMA/CD,掌握其工作原
理。
2) 传统以太网(使用同轴电缆)的数据传输速率是 10Mbps
3) 粗缆总线的最大长度为500m,采用中继器来扩大局域网的覆盖
范围,最大传输距离可达2500m。
细缆总线的最大长度为185m,
最大传输距离为925m。
4) 双绞线以太网用集线器代替总线,物理拓扑结构为星形,但其
逻辑结构仍为总线型。
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组建以太网时,网卡上
必须有RJ-45 插口。
4. 令牌环网:(1)拓扑结构:环形,属于共享介质的局域网;
(2)工作原理;
5. 令牌总线:在物理上是总线型网,在逻辑上是环形网;
6. 共享式局域网包括:传统以太网、令牌网、令牌总线
7. 交换式局域网:(1)工作原理;(2)以太网交换机的两种交
换方式:直接交换方式和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8. 虚拟局域网:(1)用软件方法实现;(2)一定要有交换机。
9. FDDI:(1)基本结构:两个信息流向相反的环结构;(2)传
输速率:100Mb/s
第三章网络互连与Internet技术
1. 网络互连的常用设备分别用于互连OSI参考模型的哪一层?共有
4种,(1)中继器,用于物理层互连;(2)网桥,用于数据链
路层互连、;(3)路由器,用于网络层互连;(4)网关,用
于高层互连。
通常我们所说的高层是指传输层及以上各层的互
连。
2. 中继器的主要作用是放大信号。
3. 网桥容易产生“广播风暴”
4.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路径选择、对网络层和以下各层进行协议
转换,网络控制与管理、隔离广播信息。
5. 网关一般工作在传输层或应用层。
6. TCP/IP协议体系:
1) TCP/IP协议体系里包括多个协议;TCP/IP是一个分层结构。
2) TCP协议:工作在传输层。
3) IP地址的组成:32位二进制,前缀是网络标识,后缀是主机标
识。
4) 会判断IP地址的合法性。
5) IP地址的分类:A、B、C三类,每类的主机数。
6) 子网掩码:A、B、C三类地址的标准掩码。
7. 域名系统:一个域名对应惟一的一个IP地址,但一个IP地址可以
具有多个域名,或没有域名。
8. 基本服务:(1)电子邮箱地址的格式:用户名@邮件主机域
名;(2)URL:统一资源定位器。
(3)HTML:超文本标记
语言。
(4)文件传输协议:FTP。
一些FTP服务系统提供“匿
名”FTP的服务。
(5)远程登录:Telnet.
第四章网络操作系统
1. 典型网络操作系统:UNIX、NetWare、Linux、WindowsNT与
Windows2000操作系统。
2. Linux是在UNIX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 早期的DOS不是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不是
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
4. 常用网络命令:Ping、Ipconfig、Tracert
第七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1. 网络管理体系基本结构:性能管理、配置管理、记帐管理、故
障管理和安全管理。
2.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应用层协议,用于在网络设备之间
交换管理信息。
3. 安全措施:为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窍取和篡改,可以采用
信息加密技术。
4.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策略是:.物理安全策略和访问控制策略,其
中访问控制策略是主要策略。
5. 防火墙技术:(1)包过滤技术、代理技术、状态检查技术、地
址翻译技术和主动检测技术。
(2)NAT是一种.地址翻译(转换)技术;(3)UF3500防火墙综合了网络级包过滤技术、地址翻译技术、代理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