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八年级生物 专题一科学探究

初中八年级生物 专题一科学探究


判断下列使用的研究方法:
(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用 调查 法。
(2)要了解鲫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
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实验 法。 (3)要了解一片湖泊的大小用 测量 法。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1.科学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生命的奥秘。在下列科
学研究过程中, 主要研究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
实验探究过程及注意事项
探究过程 背景:细细咀嚼淡馒头,会感觉有些甜味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注意事项
实验探究过程及注意事项
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
不具体 一般用疑问句来表述 。
表述不对
问题要具体、可行。
问题要合理:据已有知识、
经验判断。
实验探究过程及注意事项
方法:当实验数据与假设不相符时,可以修改假设或实验 方案重新进行实验,不能为符合假设而修改实验数据。
判断变量 几种常见的探究实验考查形式
得出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一次实验,能得 出可信的结论吗?
重复实验或多组实验 目的:避免偶然性,
减少实验误差
实验探究过程及注意事项
探究过程 背景:细细咀嚼淡馒头,会感觉有些甜味
注意事项
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吗?
1疑问句表述; 2 问题具体可行 3问题合理:据已有知识、 经验判断。
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制定计划
等量性原则
1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表述;2假设要与问题符合, 3已知结论的,最好能与结论一致。
设计实验的思路: 1.确定实验变量 2.设置对照实验
3.控制单一变量 4.进行重复实验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不变蓝 变蓝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或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据实验结果得结论 与实验目的相呼应

方法:据现象得结论,结论中一般要有变量。
得出结论
若现象与假设不符,如何得出结论?
2. 某同学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蚯蚓在玻璃板上比糙纸上运动的速度更快”, 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同学应(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假设、进行实验 C.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按假设得出结论。
测量 法
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对确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 等进行测量,用数据对事物作的目的,制订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 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实地调查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调查方法。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一般要与 “观察法”有机结合。
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吗?
1疑问句表述; 2 问题具体可行 3问题合理:据已有知识、 经验判断。
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1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表述;2假设要与问题符合, 3已知结论的,最好能与结论一致。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制定计划
没有设置 对照实验
没有根据变量 设置对照实验
5.生物圈中的人
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学考分析
考点
(1)理解科学探究;概 述科学探究过程。
年份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题型 4(蒸腾、光合、呼吸实验) 6(口腔 光合 淀粉 维生素实验)
1(种子萌发实验) 1(种子萌发实验)
制定计划
滴加碘液验证淀粉是否转化
淀粉
麦芽糖
细细咀嚼淡馒头,会感觉到有些甜味。
口腔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唾液
37℃
探究: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控制单一变量 目的:避免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制定计划
2毫升 唾液
充分搅拌 馒头碎屑
2毫升 清水
放入37℃的
1
2
温水中10分钟
各加2滴碘液,
摇匀
1
2
实施计划:
不变蓝 变蓝
实验结论
表达交流
得得出出结结论论
1.将两份一定量的水稻种子分别放在纱布上,置于培养皿 中,给予不同的条件,数天后记录种子发芽情况如下表:
装置 场所
水分
温度 纱布状态 数日后种子发芽情况
甲 日光下 250C 潮 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下 250C 干 燥 没有发芽
由上表可知,种子发芽时需要 适量的水分
探究过程 背景:细细咀嚼淡馒头,会感觉有些甜味
注意事项
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吗?
1疑问句表述; 2 问题具体可行 3问题合理:据已有知识、 经验判断。
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实验探究过程及注意事项
探究过程 背景:细细咀嚼淡馒头,会感觉有些甜味
注意事项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做出科学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实验设计的原则
(1)对照原则:设置对照实验 (2)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 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重复性原则:对所做的实验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足够 次数的重复,不能只进行1-2次就得出结论。 (4)等量性原则:实验设计中所用物质要等量。
A.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B.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的建立 C.孟德尔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 D.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
解析:达尔文经过5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每到一个地方都考察当地的 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经过观察和研究,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 础的生物进化理论。BCD都是通过实验法来研究的。
知识梳理
初中生物八年级 专题一科学探究
课标解读
生 物 学 课 程 标 准 (课程内容)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
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包含了学生
1. 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积极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 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 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 对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它 贯穿我们生物学学习的始终,是非
分值 考试频率 4分
四年三考
2分 2分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 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实 验法
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操 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