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关系溯源作者:沈志华 | 发表时间:2014.07.07刊发于总2067期《中国经营报》[先锋话题]版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跟朝鲜两国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印象中,1949年以来的中朝关系与中苏关系有很大区别:中苏关系泾渭分明,前十年,苏联老大哥一切都好,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歌颂报道,后面的一二十年,中苏交恶,苏联一切都坏;而中朝关系60年来都是“鲜血凝结成的友谊”,除了友谊,从来看不见有别的说法。
现在,我们国家的对朝政策陷入尴尬,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研究和应对周边复杂的国际关系时,只能有一种声音,说好就一切都好,一旦发生意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过去大约十年,我都在搜集中国、苏联、朝鲜还有东欧各国的有关档案,做现代中朝关系的研究,正着手写一本书,主要关注1919~1976年之间的这段往事。
共产国际扶植早期朝共现代中朝关系要追根溯源,必须搞清楚,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到二次大战之前,朝鲜共产党及其与中共关系的来龙去脉。
现在人们一般都知道朝鲜劳动党,不知道有朝鲜共产党,金日成的传记中也不提朝共,因为当年朝共解散的时候,他还没入党。
1910年8月22日,日本通过强签《日韩合并条约》,兼并朝鲜,此后大量朝鲜人向日本、俄国、中国等周边国家移民。
到日本的朝鲜移民比较老实,多是打工挣钱去了,很少参与政治运动。
最活跃的是到俄国(后来是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这帮移民,到中国的移民也活跃起来了。
1917年俄国闹十月革命,革命浪潮把这些朝鲜移民席卷进来了,纷纷各自成立共产党组织。
1919年3月,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三一运动”,30多名朝鲜独立运动人士在汉城公开发表“独立宣言”,遭到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强力镇压,但此举激发声势更浩大的朝鲜独立浪潮;第二件是列宁在莫斯科成立共产国际。
本来列宁要在欧洲各国发动革命,但德国基尔水兵起义、匈牙利革命、进攻波兰等一系列革命暴动最后全失败了,列宁眼光不得不转向东方的落后国家,认为那里才是世界革命成功的希望所在。
在此战略方针下,共产国际成立,以大力扶持东方各国的革命运动,包括倡导建立中共和朝共,而一开始对朝共更为重视,因为朝共第一拨人马就在苏联境内活动。
早期朝共有一个毛病,喜欢拉山头、分派别,到1920年前后,成立了不下20个朝鲜人的共产主义组织,几乎遍地都是。
后来渐渐形成两股势力:在中国黑龙江以北的苏联境内,以贝加尔湖为界,一西一东,东边以赤塔为基地的是朝共“赤塔派”,得到俄共(布)远东局的支持;西边是以伊尔库茨克为基地,得到俄共(布)西伯利亚局的支持。
在中国上海还有一拨朝共人士,称为“上海派”,因为共产国际远东局就设在上海。
后来,上海派与赤塔派联合,成为“上海-赤塔派”。
但按共产国际的章程要求,各国共产党要加入,必须先成立一个统一的具有代表性的党,不能大家都抢。
问题是,共产国际内部也分派别,对那些在本地区成立起来的朝共组织,知根知底,关系密切,自然更为信任。
在远东地区的朝共党员,大多数没有加入苏联国籍,他们也搞革命,也信仰马列主义,但内心里更倾向于以争取朝鲜独立自由为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后来势力很大的“赤塔派”,他们跟朝共“上海派”联系较为紧密。
“上海派”早期最有名的领导人是李东辉,他见过列宁和托洛茨基,不但最早发起组织社会党,还组织创建了共产党,后者是第一个得到共产国际承认的朝共组织。
最奇特的是,他跟著名的朝鲜民族主义活动家李承晚关系不错,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李承晚是总统,李东辉是总理。
这种做法很像当年中国的国共合作,列宁对此特别欣赏,共产国际远东局也很支持。
朝共中的“伊尔库茨克派”,主要在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活动,他们大都是已加入苏联国籍的朝鲜人,他们的政治主张与俄共(布)更一致,等于俄共(布)的朝人支部,得到共产国际西伯利亚局支持。
1920~1924年之间,共产国际远东局跟西伯利亚局两方来回争斗,分别支持“赤塔派”和“伊尔库茨克派”,争相合并朝共其他规模较小的组织派别,向上级互相告状,斥责另一方是特务。
西伯利亚局的朝共人员到远东去,被远东局的人关押审判,反过来也一样,闹不清楚谁真谁假。
他们又都拥有自己的武装,互相对立,甚至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1921年6月一次争斗就杀了400多人。
这下只好由共产国际出面善后了。
1922年12月,共产国际解散了这两个朝共组织,成立朝鲜局,专门处理此类争斗。
但是也不行,因为共产国际内部也闹分裂了。
共产国际本来就是个各国共产党联合的组织,里面有各国的共产党人,本来哪国的人归哪国管,现在索性不要朝鲜人,让片山潜(日共)和维经斯基(俄国人)来主持朝鲜局。
然而,1923年1月举行的朝鲜民族代表大会还是分为两派(上海派支持的“改造派”和伊尔库茨克派支持的“创造派”),朝鲜局分裂了,李东辉宣布退出朝鲜局。
笔墨官司打到列宁和托洛茨基那儿。
最后的结果是,共产国际决定,一概不承认上面这些派别是共产党。
按照共产国际的建党原则:一国一党,而且组织要在本国活动发展,如果长期待在外国,必须加入当地的共产党。
换言之,朝共要回到朝鲜境内建党去。
于是,共产国际朝鲜局总部迁到了海参崴,然后到中国东北(满洲),再陆续往朝鲜境内派人去活动。
1925年4月,第一届朝共中央成立,把国内几派人联合起来,有“火曜派”“北风会”等,开始表现还挺红火的,向莫斯科共产国际打报告,共产国际听了很高兴,马上大笔拨钱支持。
当时朝鲜在日本殖民占领下,日本警察管得很严,共产国际支援的钱还没运回去,朝鲜境内的朝共组织就被日本人破获了,前后只存在了6个月。
之后另一派的一拨新人又成立朝共中央和组织。
但这个更短命,4个月后就让日本人破获了。
以后又有“汉城派”“马列(ML)派”相继掌权。
朝共组织短命的原因,除了日本警察确实搜捕很严厉外,根源还在朝共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互相告密、拆台,为了本派利益和名分,不惜出卖政治对手。
这样来回折腾,1925~1928三年多里,朝共中央连续换了四届人马,其中第三届中央,光书记就换了五个。
民族主义者发起的韩国临时政府那批人,内部分歧、派性斗争也很厉害,好几个重要人物遭到暗杀,都是朝鲜民族主义者干的。
中共与朝共的渊源到了1928年,内外交困之下,朝鲜境内的共产主义力量几乎不复存在,当时有句玩笑话说,朝共中央开会都在监狱里开,因为所有中央委员都抓进去了。
少数侥幸逃脱的人,跑到了莫斯科还互相指责、告密,不知谁真谁假,共产国际也没办法派人实地调查。
1928年12月10日,共产国际再度做出决议,对以前的朝共中央和组织一概不予承认,要从头再建,这时候他们想起了中共。
朝共在苏联建不成,在朝鲜也建不成,只有中国的东北(满洲)仍有机会,那里革命力量还是很大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满洲全境的朝鲜移民不下几十万,其中不乏革命青年和共产主义者。
于是共产国际决议,希望中共帮助朝鲜建党。
在此之前,中共与朝共并没什么联系。
有的研究称,中朝两党之间早就形成了亲密的关系,我不这么看。
有种说法是,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就在上海陈独秀的家里,会见过朝共领导人,但此说没有明确出处,也没讲清楚,中共与朝共两党领导人是否直接见过面开过会。
还有一说,称李东辉、朴镇淳等朝共早期领导人见过陈独秀李大钊,但只是风言风语,没有证据,找不到注释,无法坐实。
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朴镇淳从莫斯科到中国来时,共产国际给了他一笔钱,其中一部分交到中共手里。
过去这件事没弄清楚,给了多少钱?给谁了?是日元还是银元?都不知道。
我查到共产国际有两个报告专门提到此事:朝鲜人在苏联先后得到过两笔钱,第一笔400万纸卢布,不值钱,刚出发不久,在伊尔库茨克让当地俄国人截留了一半,到北京又让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成立,名义上独立,实际受苏俄控制,作为苏俄与进占海参崴等地的日本之间的缓冲地带,1922年11月并入苏联)驻华代表截了一半,真正到上海时仅剩下总数的四分之一;第二次给了40万金卢布,很值钱,由不同的人分着带,有的人路上失踪了,携带的现金也不知去向,最后到上海换成中国大洋,总共有25万多大洋,那时候可是一大笔钱了,可见共产国际真的是全力支持朝共。
上述报告里说,那25万多大洋,有1万零500大洋给了陈独秀,2万大洋给了日共,其他的钱都是朝共自己的。
当时有传言说朝共领导人李东辉用这笔钱在上海买了大房子,他的秘书金立用来娶了小老婆,李东辉为此专门两次写报告向共产国际汇报。
但还有两点疑问,报告里未能解释清楚:第一,那1万零500大洋是共产国际委托转给中共的,还是朝共主动给的?我的判断是共产国际指令给的;第二,这笔钱交给陈独秀了吗?我找了很多材料,都没有相关线索,只有后来王若飞在延安时曾提到过此事。
这是建党初期朝共与中共的唯一联系。
1925年以后,有一部分朝共人士转移到中国境内,因为逃避拘捕逃到了上海,成立朝共海外局,但他们未获朝共国内中央的承认,因此共产国际规定不能在朝鲜境外成立组织。
这帮人处境很尴尬,私下商量,要不咱们直接参加中共算了。
正好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法南(上海法租界和南市地区)支委,接收了他们,成立“中共上海韩人支部”,他们平时独立活动,存在时间不长,1932年前后就解散了。
当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有大量朝鲜人直接参加了中共,这拨人日后很有名。
比如武亭,保定军官军校毕业,1925年加入中共,参加过广州起义,到江西苏区后进入中央红军作战部,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后来任朝鲜义勇军司令员。
他特别得到中共高层重视,跟彭德怀关系极好,朝鲜战争期间,出任朝鲜人民军军长、炮兵司令官等职。
还有杨林,云南讲武堂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后投奔江西苏区,任红十五军团师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当时加入中共的还有金山、李铁夫等人。
金山1929年曾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长,李铁夫则是1936年的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接受刘少奇主持的中共北方局领导。
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30年代早期有批判“铁夫路线”的记载,其实他是朝鲜人。
但这些人跟朝共没什么关系,那个时候中共也不太在乎党员的国籍,直到“二战”结束以后才有相关的规定。
以前共产国际本来就不讲国籍,大家都是兄弟。
总而言之,直到1928年底之前,中朝两个共产党之间没什么特别关系,然后事情突然就发生了变化。
首度“融合”从1929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再到“二战”结束,是中朝两个共产党关系的第二阶段,其间发生的事也挺有意思,可扼要说一下。
1927年4月,中国的国共两党合作公开破裂,中共党员在关内尤其是上海等大城市待不住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分析,认为东北这地方不错,群众革命情绪高涨。
东北的中国本地老百姓老实一点,朝鲜人很不安分,点个火就着。
而1927年到1929年期间,中共在满洲的党员总共只有一二百人,分十几个支部,不少支部都是“光棍书记”,他们常向上级汇报,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朝鲜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