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小说专题2.1: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小说专题2.1: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最后的常春藤叶》《祝福》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的出题模式及答题策略,能够规范表述小说在情节方面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情节在小说中作用的有效规范表述课时1课时教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预习1.诵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祝福》两篇文章,准确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思考两篇文章在情节方面有哪些精妙之处。

2.研究导学案知识构建部分,勾画整理重点知识,了解小说情节的相关知识和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的出题模式及答题策略。

检查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的出题模式及答题策略。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一篇小说,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情节!但是当把小说当做考题,他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安排某个情节”时,估计很多同学都会无从下手。

今天,请允许我抛砖引玉,先带大家一起进入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情节篇。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就是小说情节作用的有效规范答题。

二、自主学习:1.准确概括两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2.思考两篇文章在情节方面有哪些精妙之处,并仿照高考考查题型设计成题目,有效规范表述自己观点。

老师可做提示:(1)《最后的常春藤叶》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本文结尾揭示“最后的藤叶”是贝尔曼“画在墙上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这篇小说的题目还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的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哪个题目?为什么我们的编者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4)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5)《祝福》前半部分写了祥林嫂在祝福夜死去,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祝福》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祝福》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好处?三、合作研究:(一)组内、组间合作探究自学成果1.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本组的展示,解答疑惑。

2.借鉴其他小组的展示,在课本上整理。

3.思考提出的问题,你能解答的用红笔解答在相应的位置,不能解答的再做深度思考。

(二)学生展示:两篇文章在情节方面的精妙之处。

(三)老师针对学生出现问题进行点拨。

附:相关题目及答案:精妙之处(1)《最后的常春藤叶》巧妙地构思了双线。

作品以琼珊生病、病重、病危,窗外的常春藤叶成了她生命的支点,琼珊借助“最后的常春藤叶”赢得了生命为明线。

以贝尔曼是一个不太成功的画家,他在风雨之夜画常春藤叶而生病,又因病重住进医院,最后死去为暗线。

让死的壮烈衬托生的辉煌,把礼赞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因支点而美丽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2)《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好处(作用)①情节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得以丰满,使我们发现了贝尔曼粗鲁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前后的对比更震撼人的心灵。

③主题得以升华:琼珊从绝望到希望的逆转让我们体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贝尔曼的死与琼珊的生,让我们体会到普通人患难与共的人间真情。

①内容上:揭示出故事谜底,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毕生追求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②结构上: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揭示主题,构思巧妙。

)(3)《最后的常春藤叶》题目作用①“常春”使人产生明丽光辉的联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暗示性、蕴涵力强。

②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它对情节发展(线索)、人物塑造、主题深化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4)《最后的常春藤叶》没有实写贝尔曼画常青藤的好处,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5)《祝福》倒叙作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总结: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6)《祝福》情节精妙之处①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②“我”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整个故事都是“我”的回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是“我”介绍给读者的。

增强了故事的真情实感,使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度结合。

③正反对照,前后照应。

祥林嫂前后情况的对比,祥林嫂悲惨死亡和鲁四老爷祝福的阔绰场面对比。

④“祝福”场景,一线贯穿。

四次祝福,祥林嫂在祝福中忙碌得到满足,在祝福中受到打击,在祝福的热烈氛围中悲惨死去,前后呼应。

⑤详略相宜,精心剪裁。

详写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尤其重点写了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

略写她在鲁镇以外的情况。

(旁人叙述,自述)这就突出了主要矛盾,又使祥林嫂的苦难一生有了贯通一气的了解。

在结构的有详有略,在节奏上有张有弛。

(7)以“祝福”为标题的好处第一次:开头迎接福神的人与制作福礼的人,告诉读者封建迷信对农村的统治,预示着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的一切挣扎和一切希望就是在这一次祝福中破灭的。

第三次:文章结尾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人们的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黑暗本质的揭露,布局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

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揭露反封建的主题。

拓展训练我没有病侯发山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

他没有去接。

电话固执地响着。

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局长,下午开会不?”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不开会!整天开会,有什么好开的?”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有人敲门。

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进来了。

他说:“大爷,你有什么事?”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都好几年了。

”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

有这事?岂有此理!他说:“大爷,总共多少钱?”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

”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同意报销!”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

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你是新来的局长?”他点点头:“是啊,你有什么事?”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包递过去,说:“局长,听说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

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闭嘴!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他不动声色地说:“你是谁?”“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你把妹子给忘了?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

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

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

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

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跟我们回去。

”他挣扎着:“我没有病,我没病……”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情节技巧对应题型)答案:(1)小说开头并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上了年纪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中年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才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医护工作人员”在到处寻找的“病人”。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以下特点:一是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二是结尾出人意料。

解答时要纵观全文,思考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妙处。

2.小说结尾“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从故事情节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情节作用对应题型)答案:(1)在情节上:①呼应了题目“我没有病”,引发读者思考谁才是真正有病的人;②办公室真正的主人现身,进一步解开了读者对主人公真实身份的疑惑。

(2)在内容上: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丑恶的人和事的辛辣讽刺,抒发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无限忧虑之情。

解析:解答时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层含意,二要结合全文分析其深层含意。

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作业1.将导学案中重点知识整理到典题本。

2.拓展训练:《学案导学》相关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