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或对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来认识,这时提“摸着石头过河”,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外,当改革处于浅水区时,“摸着石头过河”所导致的风险也不大,“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但“摸着石头过河”,其代价也是沉重的。
一是有可能一些人会乘机浑水摸鱼。
改革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些有权的,一些善于投机的,抓住机会,逮住了河里的大鱼,而大多数人,虽然手里也逮住了鱼,但都是小鱼。
二是造成“河水”污染严重。
这污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污染了人的道德之“河”,人们的道德世界走向堕落;另一方面是污染了自然之“河”,为了捞鱼,自然成了人们任意破坏的对象。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我们已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
在深水区,是不能乱摸的,否则,就存在极大的改革风险。
其次,我们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既然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就不存在乱摸的问题,否则,就是对方向自身的否定。
再次,目前,我们对存在问题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重要的是如何解决,也就是说,我们对“河”里的石头已经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必要再去“摸”。
目前,我们应提倡“乘船出海”。
这“船”,就是公平正义之船。
公平正义,是建设良好社会的根本。
首先,公平正义,是建设道德社会的根基。
公平正义,是产生优良道德的沃土。
没有公平正义,道德之花就是枯萎的,道德就是稀缺产品。
其次,公平正义,是产生效率社会的基础。
没有公平正义,效率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效率,效率就是异化的,就是反人类的。
若一个国家,既充满道德,也充满效率,这样的国家就必定的强大的,就必定是充满希望的,也必定是能够经得起风吹浪打的。
中国改革,目的就是强国和富民。
公平正义,既是强国的基础,也是富民的基础。
若没有公平正义,国家就缺乏道德,就缺乏秩序,强国就只是梦;若没有公平正义,富裕就只属于少数人,富民就是一个幌子。
目前,我们需要建设公平正义这艘真正的“航空母舰”,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强大武器。
中国人既聪明,也勤劳,若再加上公平正义的制度,中华民族必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什么是公平正义?笔者认为,公平正义应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应尽可能实现个人之间具有相同的选择权利,而不是少数人具有特权。
就是在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方面,要更多强调机会均等,而不是一些人多,一些人少。
首先,自由和权利并不是无限度的。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总是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也必须要考虑到自己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对别人的自由和权利的限制,所以,自由和权利是有限度的。
其次,对于有限度的自由和权利而言,公正的分配原则就是大家均等,不能有些人有较多自由和权利,而另一些人有较少自由或权利。
在经济层面,所谓公平正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是社会应尽可能实现个人之间严格的按劳分配。
劳动代表了一种贡献,按劳分配就是按贡献分配。
这既符合公平原则,也符合效率原则。
因为社会若不实行按劳分配,一些真正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就没有做贡献的激励,社会发展就缺少了动力。
同时,不实行按劳分配,也使少数人坐享其成,社会就是奴役性的,这也是以往不合理社会的典型特征。
二是社会应尽可能保证先天资源收益的平均分享。
对于人类而言,先天资源,就像一个没有失主的黄金,其公平的分配原则就是收益平均分享。
比如土地,就是先天资源。
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
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做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
这里笔者认为,对于先天资源收益,关键不在所有权,关键是要实现收益的平均分享。
但由于在收益分配中,所有权具有强势地位,所以,国家要对所有权进行限制,要通过税收等多种手段,实现全民在先天资源收益方面的平均分享。
三是人道原则。
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
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
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劳分配的不足,就需要有人道原则做补充,其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对这种不足的一种必要补充。
在文化层面,所谓公平正义,就是要有公平正义精神,就在要在人文价值中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
如何建设公平正义?一、要建立更加民主的体制。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没有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就是一句彻底的空话。
同时,让人民当家作主,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步骤。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91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罗莎·卢森堡在德国共产党成立宣言《斯巴达克同盟想要什么?》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于大多数劳动群众不再是被统治的群众,而是自己的全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人,并且是在有意识的、自由的自决中领导着这全部生活。
但民主建设应考虑不同的人文背景。
国情不同,民主的道路就不同,否则,民主就不能很好体现正义原则,民主就与民主的本质相悖。
在中国,如何建设民主,笔者认为,由于面子文化和血缘文化浓厚,所以,在中国,应考虑要建设更多具有公开性和协商性特点的民主制度。
二、在分配领域,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原则。
第一,国家要限制劳动收入差距过大。
合理的劳动收入差距不要超过1--10倍,也就是来自劳动方面的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比例最高不要超过10倍。
目前,我国有些行业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如有些经理年收入过百万,而有些一般劳动者的收入一年才二三万,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国家应当用法律限制这种来自劳动收入方面差距过大的现象。
第二,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区分,所以,笔者认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是社会最高的。
而社会的一般管理人员,包括公务员、一些后勤人员等,笔者认为其工资水平应当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不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但要高于社会从事简单劳动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三,军队工资应分战争状态和和平状态两种情况。
在战争状态下,军人的工资要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合理的。
同时,对于付出生命代价的军人,要给予高额补偿。
但在和平时期,军人的工资平均水平应和公务员持平。
第四,要坚决杜绝一切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收入要尽可能阳光化。
目前,我国的隐性收入问题和灰色收入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国家要加大治理的力度。
王小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灰色收入规模急剧扩大,增速也很快,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粗略估计为5.4万亿元。
与2005年相比,三年内增长了近1倍,远高于GDP增速。
所以,如何规范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是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这既影响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影响到社会道德的健康性。
第五,要坚决治理权力垄断、经济垄断和学术垄断所产生的一些寻租行为。
分配不公平深层次也是权力的不均衡,而权力主要有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三种形式。
政治权力的不均衡就是政治权力垄断,实质就是权力集中和特权,这是产生腐败的基础;经济权力的不均衡就是经济垄断,主要导致经济利益不合理集中;文化权力的不均衡就是学术垄断,主要表现就是一些学术权威和学霸的通吃和学术腐败。
对政治权力垄断主要要通过推进民主化等来限制;对经济垄断主要要通过法制手段、税收手段、经济政策手段等来限制;对学术垄断主要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术权力制衡机制等来治理和规范。
第六,对体制内劳动者的工资要加强宏观计划管理。
各地区之间要有一个平衡,要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是国家公务员,或同是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差距也很大,在这方面,国家需要通盘考虑,要加强通过计划管理的手段进行平衡,要提高落后地区人员的工资水平。
而对体制外劳动者的工资要更多通过法律、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和管理。
第七,单位内部要制定更加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绩效考核中,要注意克服领导意见倾向和多数人意见倾向。
领导意见倾向就是注重领导的分配意见,多数人意见倾向就是注重多数人的分配意见。
但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产生一些误差。
如领导意见倾向有可能导致分配法则有利于领导,而多数人意见倾向有可能导致分配法则有利于多数人。
分配法则有利于领导未必就公平,这要视情况而定。
同样,分配法则有利于多数人也未必就公平。
因为在注重多数人分配意见的情况下,一个单位的少数劳动精英或少数劳动尖子,往往有可能就是利益受损者,这也不符合公平原则。
所以,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公平原则是首要的,同时,符合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就是符合效率原则的,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
第八,国家要制定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的中长期计划。
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将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的计划纳入其中,要力争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在短期(5年)内占到50%以上,在中期(10年)内占到60以上,在长期(20)内占到70以上。
笔者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从现实出发,当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占到80%以上时,这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就是比较公平的,也是比较理想的,这个社会也就是较为和谐的社会,劳动者也就得到了基本应得的比例,这个社会也就大体实现了按劳分配,同时,也就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九,对电力、油田、煤炭、银行等行业,国家要加大管理力度,要使他们的工资收入保持在社会平均收入的水平上,而不应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第十,国家应当对来自所有权的收益尽可能通过法律、税收等手段进行限制,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而不应高于工资收入水平。
三、要抓好人的精神建设,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人格基础。
如何建设人的精神世界?第一,就是要建设自觉人格。
所谓自觉人格,就是自觉向善的人格。
善有两个层次:基本的善和超越的善。
基本的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诚信意识。
这是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基本德性,人与人之间的其它德性,都不能脱离诚信的底蕴。
二是要有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就是科学精神,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对自然应保持的基本德性。
三是要有敬畏意识,这是人对不确定性世界应具备的基本德性。
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保持敬畏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而超越的善,就是爱和奉献。
自觉向善,就是要自觉追求基本的善和超越的善,但保持追求基本的善,应是最基本的。
也就是说,要达到自觉人格,你可以不追求超越的善,但应保持追求基本的善,否则,就是不自觉的,就是他律的。
若一个人既追求基本的善,又追求超越的善,这样的人就是大圣人,就是圣人的人格。
第二,如何建设自觉人格?一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从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