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不文明现象调查

社会不文明现象调查

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调查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公共设施的逐渐完善,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惠民设施,但也涌现出了许多不文明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

在公共场所中,人口相对集中且流量相对较大,公共设施使用次数较多。

由于在公共场所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不文明现象的滋生,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暑假期间,我对该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了解到了在公共场所中的不文明现象的基本情况、亟待解决的不文明现象、对自己和他人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并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希望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让我们离中国梦更进一步。

关键字: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提高素质中国梦序言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裕,中国人“越来越鼓的钱包”,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优越感。

众多国外媒体多次批评了中国游客的粗鲁表现,而且许多旅游景点都明确表示不愿接待中国游客,中国人似乎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尊重当地文化、没有时间观念、随地丢垃圾及吐痰、上厕所不冲水、无视禁烟标志肆意抽烟、吃自助一哄而上,还经常多拿导致浪费、乘坐公交争先恐后、率性而为的“中国式过马路”等等行为让国内外人士为之汗颜,虽然中国人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但部分人的行为却让我们臭名远扬。

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如何解决公共场所中不文明现象是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部分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报道颇多,不文明现象处理的不好,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甚至会损害城市、国家的面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

一、调查时间地点2015年7月20日于山西省洪洞县进行调查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

问卷调查为随机发放,共108份。

实地调查是在洪洞县六个公共场所进行不文明行为的调查。

三、调查对象及主要问题1、公共秩序在洪洞县岗楼进行了为时6个小时的实地观察,由于此处交通电子监管设施完善,所以不曾发现机动车闯红灯和酒驾醉驾,但有37辆自行车和96位路人闯红灯,还有52位路人不走斑马线,乱穿马路,而且摩托车横穿马路现象较为普遍。

还有些青少年骑摩托车速度极快,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在岗楼公交站,乘公交车相互拥挤,你推我搡的问题很严重。

2、公共环境(1)在洪洞县约150米的一棵槐商业街进行5个小时的实地观察,发现在60人有26人有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及吸烟等不良行为。

而且街道上卫生环境差,垃圾杂物较多,自行车摩托车停放杂乱阻碍交通。

(2)分别在图书馆、电影院及医院住院区这三个公共场所进行5小时的实地调查,其中在图书馆有24人次的进入,有1人大声接打电话,情况较好;在洪洞飞鸿影剧院的一个厅内,有31人,其中打电话或大声喧哗的有10人,不顾他人感受,破坏气氛;在山焦医院住院楼内,聊天、打电话、手机铃声等此起彼伏,十分严重。

而且同时也有说脏话、乱扔垃圾和吐痰的行为。

3、人际交往在洪洞县至广胜寺镇的公交车中进行实地调查,5辆公交车内总计有83位乘客其中仅有1人未曾给老爷爷让座,可见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让座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风尚。

公交车内很嘈杂,其中有人在与他人交谈时不断爆粗口,还有2位不顾禁烟标志,肆意吸烟,引起乘客的不满,但司机未曾阻止。

制造噪声深夜扰民32 29.63%不文明驾车39 36.11%“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24 22.22%路边摊(烧烤摊、商家店外随意搭棚)18 16.67%公共场所吃气味大的东西12 11.11%公共场所男女过于亲密12 11.11%满口脏话、大喊大叫45 41.67%由108份网络调查问卷的统计来看,随意乱丢垃圾及吐痰、插队、恶意损害公共利益这三种不文明行为最令人们厌恶。

而这些都是很简单的日常行为,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指责是大多人的普遍态度,所以公民的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些需要我们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从小的坏习惯开始改正,规范行为。

四、调查内容1、对当地有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表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人数比例相当了解8 7.41%部分熟悉44 40.74%不会主动了解,也不曾见过相关宣传39 36.11%从未听闻17 15.74%在这108位被调查人中,对有关不文明行为的相关政策相当了解的有8人,占7.41%;部分熟悉的有44人,占40.74%;不会主动了解,也不曾见过相关宣传的有39人,占36.11%;从未听闻的有17人,占15.74%1020304050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相当了解7%部分熟悉41%不会主动了解,也不曾见过相…从未听闻16%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由此可见,对相关政策的相当了解的人占极少数,还有少数不曾听闻有关政策,然而这并不是个好现象。

2、不文明现象对于自身的影响据108位调查者回复得有65人觉得不文明现象对自身有影响,但可以接受,占总数的60.19%;有39人认为影响较大,占36.11%;有4人认为没感觉,占3.70%。

不文明现象对自身的影响人数 比例 有很大39 36.11% 有影响,但可以接受65 60.19% 没感觉43.70%有很大36%有影响,但可以接受…没感觉4%不文明现象对自身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觉得不文明行为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但在自身的接受范围之内。

五、调查过程1、对待自身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在108位调查人中,有26人经常注意到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且有所改正,占总数的24.07%;有66人偶尔注意但不在意,占61.12%;有16人从未注意,觉得自己很文明,占14.81%对待自己的不文明态度由数据可得,大多数人对自身的不文明行为关注的不高,也不在意其产生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人们都司空见惯,即使是自己,也觉得无关痛痒。

2、对待他人不文明行为的态度在108位被调查人中,有14人在面对不文明现象时会选择上前阻止,占总数的12.96%;有57人会觉得不好,但不好意思阻止,占52.78%;有14人会觉得事不关己,视而不见,占12.96%;有2人则表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2.占1.85%;有21人会很厌恶,占19.44%对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很正常,大家都这样 2 1.85%很厌恶,默默地鄙视21 19.44%可见,当我们面临不文明现象时,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虽然不好,但碍于某些原因不曾阻止。

但这种被动宽容或许会造成不文明现象的滋生,日积月累或许还会成为威胁自身及他人的重磅炸弹。

而且在公共场所中,对他人行为的关注度要高于自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未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文明,但对他人的行为一目了然。

3.、对社会整体素质的评价在108位被调查人中,有5人对整体素质的评价很好,占总数的4.63%;有53人的评价为个体偏低,占49.07%;有44人的评价为整体偏低,占40.74%;有6人的评价为很差,占5.56%被调查人对社会整体素质的评价对整体素质的评价人数(人)比例很好 5 4.63%有个别偏低53 49.07%整体偏低44 40.74%很差 6 5.56%102030405060很好有个别偏低整体偏低很差人数(人)对整体社会素质的评价由上表数据得被调查人群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社会整体素质有个别偏低,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可见,在大多数人心中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

六、综合分析从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来看,大多数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良好,公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并不低。

其原因在于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教育从小就开始,使得青少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在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都潜移默化的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向导,共创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在公共场合中,恶意损害公共设施、随意乱丢垃圾及吐痰、插队、拒绝给老幼、孕妇让座、公共场所吸烟这五种不文明现象最令人们反感,随处张贴广告、涂鸦刻字、制造噪声深夜扰民 “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无证路边摊、高空抛物等这些不文明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其中随意丢垃圾、吐痰、插队、罔顾禁烟标志而吸烟的行为较为常见。

2.在生活中,对有关公共场所文明的政策相当了解的人占极少数,还有少数不曾听闻有关政策,可见,大多数人对于公共场所的文明意识不高,使得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不足。

3.大多数人对自身的不文明行为关注的不高,也不在意其产生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人们都司空见惯,即使是自己,也觉得无关痛痒。

比如在交通监管设施不完备的较落后的地区,违规驾驶比较常见,而这种行为造成交通混乱,轻则阻碍交通,重则危害生命及财产。

4.当我们面临不文明现象时,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虽然不好,但碍于某些原因不曾阻止。

但这种被动宽容或许会造成不文明现象的滋生,日积月累或许还会成为威胁自身及他人的重磅炸弹。

5.当发生影响恶劣的不文明行为时,没有相关管理部门或人员制止,使得某些人变本加厉。

6.部分公共场所的占用公共设施的问题较为严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1)我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痕迹明显,公共精神的长期缺失,是造成公共意识欠缺的重要方面。

(2)我国的有关公共场所的文明政策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很多人未能对于自身行为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文明。

(3)监管惩处不力。

对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不文明行为,社会监督不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较为流行久而久之,个别有不文明行为的市民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加之,在人性化、法制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监管手段,惩处力度较软,对一些违规行为缺乏震憾作用,致使“顽症”得不到根除。

(4)公共管理和公共设施不足以满足需求。

包括城管和环卫人员不足,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及装备落后等。

当管理混乱和公共设施不足时,可能会使人们被动发生不文明行为,没有共同维护环境的意识。

就如某些小景区垃圾箱极少,而且景区周边卫生环境没有相关部门的保护,使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更多。

2.个人因素(1)关于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接受不充分。

(2)从众心理。

由于很多人对于一些行为的认识不足,对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过高,从而形成一种意识里认为不文明行为没什么,各地都是这样的。

(3)行为模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受其他人的影响而仿效与之趋同或相似,所以在没有可参照的行为规范时,人们常常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当有不文明行为出现时,会对周边的产生影响。

(4)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