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题目:在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作者:单位:时间:在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摘要:吕德在他的《与幼儿聊天》一书中提到:在于形成一个探究团体,以及形成一个幼儿可以放胆思考、建立生活经验、并寻找或赋予生活经验意义的环境,使幼儿们能试图主动地取得构建事物的意义。
幼儿的探索教育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从小培养自主学习、自主认知为目的,促进幼儿的情感、个性等健康的发展。
而在我们幼儿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以体育活动、小游戏、小实验等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认识的学习。
关键词:幼儿教育探索能力教师作用逐步培养正文:一、健康领域中兴趣的培养有益于发展幼儿探索能力在《幼儿教育新纲要》中提到: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同时也强调了在健康领域开展探知活动的要求。
这体现了教师要从原来的“单纯传授者”改变为“多样引领者”,要改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让幼儿通过健康的体育活动、小游戏去感知大自然、体验生活、增加知识、培养丰富的感情。
在教学活动中,增加让幼儿推理和思考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的思想改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知觉,而我们幼儿工作者就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幼儿完成这种转变,通过健康的体育活动和游戏,培养幼儿具有观察事物关系的能力、具有了解事物意义的能力和具有相当推理的能力。
打破常规,提出新的教案来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正确导引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亲自动手操作,既能愉悦幼儿的心情,又能在玩耍中不知不觉的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德国批判理论的教育家哈贝马斯认为“知识与兴趣”是分不开的。
因为一个人有兴趣以后,他就会专心致力地去追求,对于问题的解决也会用心思,也就是“知识所引导的兴趣”,例如我们带幼儿做小游戏,拿积木来搭建筑,看谁搭得高,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动手比赛,有孩子会去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房子搭得又高又结实,这样引起了孩子的发问,教师再加以引导,孩子就能在小游戏中得到启发并且产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思考奠定了好的基础。
儿童用“心思”去解决问题,是一种思想的方式,时下流行的口号“动动脑”,也是有效的训练思考的方式,当然,如何动脑,关键在于采用何种活动,如何来启发幼儿。
幼儿的思维都源自于动作,而体育、小游戏这样的健康方式是最能锻炼幼儿心智、个性品质的方法,例如“我是小小建筑师”的活动,先让孩子熟悉中国特色建筑像长城、故宫等,在图片的感知中了解建筑师这个行业,也知道建筑师的了不起,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建筑,从而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当我拿出图片的时候,孩子们纷纷表示见过这些建筑,我也给孩子们讲述这些建筑的特色,有建造在湖面上的亭子,还有造在假山上的亭子,各具特色,引导孩子们讲出各种亭子的不相同的地方,接着就让他们自由创作,设计自己的亭子,孩子们有了前面的铺垫,就能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属于自己的图画,然后我在一旁加以辅导,就能完成他们自己的作品,既自豪,又能激发他们的灵感。
毫无疑问,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光要讲明道理,更要循循善诱,让游戏的意义更好的体现。
因此,在兴趣中培养孩子的求知探索欲望,加以小游戏或者体育运动等健康领域的活动,必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很好的作用。
二、健康领域与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关系在健康的体育和小游戏的教导下,幼儿可以通过体育的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放弃的精神和通力合作的意识;通过在游戏中的学习,得到知识,养成个性的情绪、温和的性格和丰富的感情,在游戏中学习如何观察问题、观察问题,如何适应游戏规则,熟悉规则,通过游戏培养兴趣,探索其中带来的乐趣。
我们要营造这个健康的环境,为孩子们做好案子,为活动做好准备,积极向上,启迪孩子的心智,并且在游戏中引导孩子进行提问,引导他们在游戏里得到收获,这些收获就是孩子们自己脑海中产生的印象,他们会在游戏里思考,会去探索。
在游戏中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不能理解得那么深奥,但是要让他们自己领悟什么是应该做的,怎么去做的,什么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不能做。
例如:不跟陌生人走小游戏活动目标:1.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知道老师叫到名字,再站起有礼貌地离班。
活动准备:一位陌生人由其他班教师扮演,零食若干。
活动过程:(一)、情景体验: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陌生人:我接欢欢和妞妞。
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妈的同事,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跟我走吧,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好吗?(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的巧克力、薯片等食品这时。
欢欢和妞妞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走向陌生人。
又有四五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食品。
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 我们还要去游乐场玩呢!(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跟随陌生人往外走。
教师:(拦住你们干什么去啊? 你们认识她吗?幼儿摇摇头。
教师:这位阿姨,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妈妈叫什么名字吗?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你们还能跟她走吗?幼儿:不能(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一(二)、提问引导教师:为什么不能跟她走呢?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妈妈。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家。
幼儿:我妈妈说:坏人会把小孩卖到农村,不让回家。
教师:阿姨要是给你们糖吃,你跟她走吗?幼儿:不走。
幼儿:好吃的里可能有毒药。
教师:阿姨带你们去游乐场玩,你去吗?幼儿:不去。
由这个小游戏,我们让孩子们知道了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最重要的是这是孩子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们会去思考为什么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利用游戏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也就是所说的训练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关键的是如何在健康领域来引导孩子,如何提高他们自我探索能力,在于采用什么方法,我归纳了四条策略,具体如下:一、游戏中提升幼儿探索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
在健康的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意识。
在幼儿的这个年纪,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大多数的孩子一听到今天要做游戏了,就会开心的不得了。
那我们就利用孩子的这个喜好,有选择的增加游戏的数量。
选择的游戏要是那种可以启迪孩子,增长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灵感,让他们能在游戏中思考,这就是要的效果。
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知识是在游戏的玩耍中获得,又能在游戏里完成对幼儿情绪、个性的培养,玩游戏的时候还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注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在提高自我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其对探索的自觉性。
在幼儿时期如果能培养他们对于知识探索的自觉性,那么随着他们接受更高的教育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去自我思考问题,不按照课本,有更多自己的思想。
在他们这个年纪,接受一个新概念的能力是很强的,一旦在老师的教导下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思考,仔细考虑在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问题,所以我们平时更要给他们灌输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
同时还要关注的幼儿的自理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老师应该逐步告诉孩子们在一些方面应该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比如刷牙,洗脸等。
为此我们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我服务意识。
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例如:我们班的高越小朋友不会穿脱、整理衣服,刚开始,老师帮助他完成,但是要求越越:“要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会了方法,下次要让越越自己来做,好吗?老师知道越越最棒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越越的自信心,以提高她的动手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在另一个方面提高孩子的探索能力。
三、学习生活相连,让课堂回归生活和社会,为其进一步的探知探索创造可能性。
1、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健康的环境-可能性之一。
生活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幼儿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应当是幼儿的活动。
幼儿活动课是坚持孩子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幼儿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让幼儿活动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幼儿活动课成为孩子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才能使幼儿活动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放课堂,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让幼儿亲身参与实践,并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让实践课回归生活。
2、要注重生活中空间的多样性,实现学生乐于探索的需要。
5在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孩子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身边的东西总是想去摸摸,去碰碰,会想问老师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创造这个环境,保证在幼儿园的园区中有足够能吸引孩子的游戏,花草,玩耍设施等,在孩子们的观察还有亲自接触中得到眼和手的锻炼,要让他们觉得在这个环境里有很多东西是很有趣的,我很感兴趣的。
3、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探索活动往往是在幼儿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
同时,操作要起到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作用,我们应结合当地实际,多对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应该是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
如麦秆、玉米皮、玉米芯:木棍、木块、小石子、野草、野花、果核、贝壳、酒瓶盖、硬纸板、泡沫塑料、磁块还有泥团、树叶等等。
让幼儿依靠自己的想象,进行操作玩耍,如用玉米皮编小辫子,用麦秆做小裙子,玉米芯插上鸡毛做毽子,用剪刀剪柳叶粘贴成柳树,还有的幼儿把泥团捏了小鸡、小鸭子,用泥条盘起来做了蜗牛,更有甚者干脆把木块、石子、玉米皮、酒瓶盖、泡沫塑料、树叶等材料放进有水的盆里。
操作中幼儿发现木块、玉米皮、泡沫塑料、树叶浮在水面上,而石子、酒瓶盖、磁铁沉下去了,我又提问:“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酒瓶盖放在玉米皮上可以浮上来,小石子放在空瓶子里可以浮上来。
通过操作活动,引发幼儿积极去思考,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四、结论幼儿教育要立足于以人为本,要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
只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手段,利用空间内有利工具通过各种吸引幼儿好奇心,使其感兴趣的手段,便可以打到培养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