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一年前的10月17日,《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在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举行了纪录片的启动仪式。

整整一年时间,摄制组重新走过这条牵引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的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一次次绝地逢生,一次次转危为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80年前的长征精神浓缩在正在热播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17日起在北京卫视首播。

整整一年间,制作团队重走牵引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多个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纪录片人团队,在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了80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

这部刻画长征青春力量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寻觅到80年前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等长征路上的主人公,为这部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

据主创团队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非虚构”创作;通过实地调研,与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创新纪录片语汇也成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大亮点。

复现场景下的情境式讲述,展开历史记忆中的青春对话,纪录片让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人“穿越”成为“史中人”,让观众可以“亲历”历史发生的当时当刻,产生强烈的情感带入与视觉冲击。

此外,真实场景中由演员完成的表演,通过CG技术增加现实无法呈现的虚拟场景和特效,更真实地体现长征精神的可贵。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10月17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正式与观众见面。

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执行总导演吴志勇透露了很多过程中的艰难故事和感人细节。

视角:为“青春”树碑立传《档案》团队经过多年的打磨,不仅是北京卫视的王牌,在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也自成一派。

谈到新作的创新和突破,《档案》栏目总制片人、《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导演吕军说:“正式启用这个项目后,团队对长征历史进行了非常浅显快速地了解,把以前写的文章、书、影视剧看了一遍,总体感觉是“长征30周年、40周年、50周年基本上大同小异,讲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物同样的经历,所以我们想要做一个不一样的长征。

”最终主创们基于70%以上的人没有走完长征,以及整个长征队伍的年轻化,确立了全新的角度:从青春视角,给无名英雄树碑立传。

选题:敢于直面当年的失败除了视角的创新,选择人物故事上也有独特的标准。

吕军举例,湘江之战在以前所有片子里要不然不提湘江,到这打了败仗走了,或者讲多么惨烈死多少人,具体怎么失败没有分析,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不讲喋血湘江,偏讲热血湘江。

“湘江为什么还能够有人活下来?为什么最后从那么大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就是因为有一种不离不弃的红军战友兄弟之间的情谊在内,面临生死劫难,只有战友互相帮助团结不离不弃才使一些人活下来。

”吕军认为,这些新鲜感基于主创团队的年轻,“年轻人有他们看待和解读故事的方式,片子呈现出来带着年轻时代的气息讲当年一群年轻人的状态。

”视觉:让观众身临其境由于长征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80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拍摄:翻越更高的雪山制片人刘晓彤透露,剧组从雪山开始拍摄,几经辗转最终在四姑娘山地区的雪山完成。

为了追求雪量,剧组实际的拍摄点比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海拔还要高,达到4500米左右;复现大渡河的场面有很多武警战士参与了拍摄,在一个深山里面找了一处危险的悬崖,晚上下很大的雨,地面基本全是尖石,实拍红军在奔跑过程从悬崖上滚落到五六米高度的地方。

“我们防护的措施不是太多,当时为了完善这个效果,摄影机也是离得比较近,在下面等着他滚落下来倒下去,其实在他倒下去那一刻摄影机离得太近抽出来慢了一秒钟脑袋磕到显示器上血流不止”;有一场爆破戏,为了尽量保护环境,地面有很多石头没处理,有一个演员被爆起来腾空五六米高的石头,砸到后腰,他趴在那没有动,坚持拍完。

”故事:对历史档案的重新挖掘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例如飞夺泸定桥,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吹牛,22人冒着枪林弹雨还能爬过去?不可能!“站在现场,就会发现答案一目了然”,吴志勇说。

当地一位党史专家,退休了还在义务宣传22勇士,他告诉我们飞夺泸定桥是团队合作非常专业非常科学的打法,“22名勇士分成一个突击组,就像敢死队一样在最前面。

当时敌军知道红军来的时候他们把桥板拆除只剩五分之一。

开始打之后,后面有一个专门铺板子的,夺下来一米铺一米,我们火力掩护这些人把那边打得抬不起头来,对面那些人准备放弃泸定桥,他们接到命令是走的时候一定把泸定桥炸了,他们放很多手榴弹点了一把大火,那个手榴弹没有炸但是大火把对面桥头给烧了……”。

泸定桥纪念馆有22个石碑,但上面只有五个人的名字,就是因为找不到,这位党史专家一直在寻找,退休了仍然义务在做这件事情,“他说我只要活一天我就要把这22位勇士名字全部找到,现在已经找到12位了”。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几天前栏目组跟老先生再度确认这12个名字,他因为严重感冒病倒在床上已经生命垂危。

声音:“我们唯独没有资格说苦”执行总导演吴志勇说,可以用很多形容词形容这次的不易,唯独没有资格说苦,相比20年前红军长征那个苦,我们太不值得一提了。

“20年前比我们年纪小的红军战士他面临的是枪林弹雨、是敌人的围追堵截、是饥寒交迫、是物质的极度的匮乏,还有大自然的最恶劣的考验,冒着生命危险。

我们在丰衣足食情况下沿着他们这条路去寻找他们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

我不想说我们这一路到底走了多远,走过多少河,爬过多少山,最重要我们这一路到底找到多少故事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找到什么样的答案,这是我们最重要要在片子里面体现出来。

20年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历经742天完成一项改变中国的伟大远征,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做到,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20年后我们为什么回望这段历史,这是做片子的初衷。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记得《楚辞大招》开篇有这样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如果将这句话置于人的宏观视野,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枢纽点与传承力所在。

8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族,为了驱除鞑虏,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设红色政权,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影视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过采访200多位长征历史见证者和红军后代,记录了这一段“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

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

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

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

同时,利用CG技术的场景营造与历史影像、现代影像的重合来较为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图景,从而展示出既贴近年轻人心理,又有“不了解”长征的知识性,既有信仰,又有艰苦卓绝的苦难的诗篇。

换而言之,该片不仅使我们看到长征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惨烈,乃至那股在每个人心底熊熊燃烧的精神力量。

正如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序言》中写道,“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无论是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还是现已104岁的刘光芹、101岁的杜宏鉴、95岁的刘占荣……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无奈、有力量,也有缅怀。

然而,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回到长征的“原点”时,我们看到的是饥饿、寒冷、死亡的折磨,还有对信仰的坚持与践行。

只不过,当摄影机通过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园时,我们是震惊的,因为这里埋葬着25048名战士,埋藏了一个个中华独立自主、崛起的梦。

可以说,这些“墓碑”,是长征精神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记得有人说过,“不残酷,不青春”。

的确,在严酷的环境中,人的“青春”磨练才会更显活力,更加的热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是“青春”的锤炼,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锻造。

我们跟随着讲述者,去追逐一场“长征”的历史,去感悟“小我”与“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态,去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