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减法的意义课题: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9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四的第1—7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学习减法的意义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19页上面的题:(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 4+1 9=4 3(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加数和(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 3—2 4 =1 9(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 3—1 9= 2 4(人)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

全班分组讨论:(1)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2)用什么方法计算?”(3)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各组分别派一个代表汇报,各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们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17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

然后提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2.巩固练习。

做第18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自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提问: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怎样计算?独立学习。

最后集体概括总结:l、1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自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看书(1)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2)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个加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带着问题自学:(1)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2)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3)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差=被减数一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被减数=减数+差3.完成练习四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然后提问:“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

)让学生板演。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5一7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

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3.第7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还可以再增加几道整百减去两位数的。

板书设计:减法的意义(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 4+1 9=4 3(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加数和(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 3—2 4 =1 9(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 3—1 9= 2 4(人)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课后附记:课题: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l、例2。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通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学习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的准备。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自学例1出示例l: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

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

买来连环画多少本?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130--46—34130—(46+34)=84—34=130—80=50(本)=50(本)分组讨论:(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2)它们的结果怎样?(3)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使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学习例2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观察:(1)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2)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

独立完成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教师板书出计算步骤:295—126—72=295一(128+72)=295—2002.做第1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四的第8题。

第8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设计:加减法这一部分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是简便算法会用的并不多,而且老师讲解的学生接受的较慢,所以采用了自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例l: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

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

买来连环画多少本?130—46—34130—(46+34)=84-34=130-80=50(本)=50(本)例2:计算295—128—72=295-200=95课后附记:综合练习课教学内容:做练习四的第9—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通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学习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的准备。

1.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0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记时,订正时,说一说口算方法的依据。

3.第11题,先分析,再计算,看有多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两种方法计算。

4.第12题,这道题先让学生读题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

5.第13题,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6、第14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题: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1和例2,第22、23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

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2.同学们做纸花。

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

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

小荣家养鸡多少只?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

小荣家养鸡多少只?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学习新知1、学习例1。

出示例1的插图,自学:(1)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有几种求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用乘法计算:5×6=30(个)(2)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3)相同的加数是谁?(4)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是谁?(5)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6)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5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自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自学一个数和1相乘。

完成下面的算式:1×3=、3×1=、1×1=。

6×1=1×8=1×10=123×1=做完后让几个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自学一个数和0相乘。

自学后,完成下面的算式:0×3=3×0=提问:“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

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 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