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草船借箭》的智慧【观点】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
自由对话,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
自由文化的建构,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一、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二、师生、生生之间养成真诚倾听的意识和习惯;三、消解课堂上的话语中心、话语霸权,把话语权还给课堂上的每个人;四、与文本对话,养成赏识卓见、鼓励创见、悦纳异见、宽容误见的态度,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五、不唯上、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自由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文化。
《草船借箭》一课,致力于引领学生与智慧化身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对话。
那么,这种对话的原点是什么?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有关《三国演义》、特别是有关诸葛亮的“前结构”。
事实上,在接触《草船借箭》这个文本前,学生心中早已贮存着或清晰或朦胧、或开阔或狭窄、或深刻或肤浅的关于诸葛亮的种种感知和理解,即所谓的“前结构”。
自由对话,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心中的这一“前结构”。
作者心中的诸葛亮、教师解读的诸葛亮与学生感悟的诸葛亮不能等量齐观,因此,课堂上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读出属于他自己的诸葛亮。
而要想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首先就要关注学生面对文本“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的那个“现量”诸葛亮。
这个现量诸葛亮是被学生的“前结构”这个照相机从文本中拍摄下来的。
这种拍摄,是整体的、视界融合的、自由自足的,但又是模糊的、不自觉的、浮光掠影的。
课堂上的自由对话,肇始于学生读出的这一个现量诸葛亮,即通常称之为的“第一印象”、“首感效应”、“初始感知”。
当现量诸葛亮也成为学生展开深层次对话的前结构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中。
于此同时,又应该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穿越历史的时空,将自己置身于草船借箭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与诸葛亮促膝而坐、谈笑风生。
这样,学生就由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
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这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是生命的更为本真的自由。
至此,学生自能读出心中的这个诸葛亮。
【构想】第一课时一、给“智慧”排个序1、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诸葛亮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请学生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排排队。
3、交流体会。
估计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1 2 3 41 32 41 2 4 31 3 4 21 4 3 21 42 34、小结: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二、点击诸葛亮的“智慧”1、教师:有人说,诸葛亮是谋略的大师,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人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最精彩。
3、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练读有关段落。
三、三个“臭皮匠”的“智慧”1、教师:我读了课文以后,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
诸葛亮在立下军令状之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想到了草船借箭;想到了三天之后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想到了向鲁肃借船;想到了向曹操借箭;……4、小结: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板书周瑜的话,引导学生诵读此句。
)第二课时一、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1、研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引导学生读出大雾漫天的情形。
引导学生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心情,读出鲁肃的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读出诸葛亮的感情。
2、研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概述这句话的意思: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时候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话的不同点。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二、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
联系鲁肃的吃惊感悟其“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感悟其“笑”。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1、从“顺风顺水”中你发现了什么?2、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面对“智慧”的智慧1、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仅仅是神机妙算吗?2、教师:鲁肃亲自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说:“先生真神人也!”他请诸葛亮介绍神机妙算的诀窍,诸葛亮就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鲁肃。
同学们想知道吗?课后请看《三国演义》的第46回。
【现场】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答。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
)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
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非常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师: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
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知道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
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
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
今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
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
是吧?生:(齐答)是!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
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生:(齐答)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
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
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前面两个不变。
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
还有不一样的吗?生3:我觉得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鲁肃排第四。
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
还有不一样吗?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
师:好嘛,鲁肃第三,周瑜最笨。
哈哈,还有吗?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师:你认为曹操最笨,有意思。
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
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
非常好!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
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
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师:不错。
这两段话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对你的帮助就更大。
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
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师:停!停!鲁肃怎么说?生2:吃惊地说。
师:对呀!吃惊地说!再读一读,体会鲁肃的吃惊。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师:好!这样读才有吃惊的味道。
继续。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注意!诸葛亮笑着说,得有笑容,得有笑声啊。
谁来读读诸葛亮笑着说?生3:(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微笑着说。
谁还愿意读读这句话?生4:(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大笑着说。
你也想读?来,请你读。
生5:(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这笑,真是出自内心的笑!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5:(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这个令可没下好!电视上见过大将军下令吗?那个威严,那个响亮,那个果断。
这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练读。
)师:来,请曹操下令!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生1:(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活脱活现一曹操。
稍有一点遗憾,那个曹操说的是不要“轻易出动”,你这曹操说成了不要“轻举妄动”,两个曹操,哪个说得更准确?自己体会体会,好吗?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嘛。
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生2:(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