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作者:————————————————————————————————日期:33 苏武牧羊(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
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你能根据这张名片,简单介绍一下苏武吗?生:姓名是苏武;朝代是汉朝;家乡在西安;职务是使臣。
师:非常正确,那你用1-2句话,介绍一下苏武吗?生:苏武是汉朝的,家乡在西安。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作为使臣带领100多人出使匈奴。
师:我们汲取资料的时候要简洁,介绍人物1-2句话就够了。
能把这4点包括进去就可以了,谁再来试一试?生:苏武是汉朝人,他的家乡在陕西西安,他的职务是使臣。
师:汲取有效信息,让我们对苏武有了初步的认识。
现在准备上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苏武的历史故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一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33苏武牧羊)生:第33课苏武牧羊。
师: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我请6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都能读通顺,但是文中有几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一个词语两遍。
(手持词卡)生:侮辱,召见,依偎,宁死不屈,旌节。
师:这次旌节的后鼻音读准了,告诉我“旌节”到底是什么?生: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
师:你知道了旌节是古代指使者用的。
“旌节”到底指的是什么?生:旌节是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师:说的太好了!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旌”字。
(板书:旌)在说文解字里,方字旁加一撇一横,大都和旗子有关,下面写个生,就是旌。
图中苏武拿的就是旌节,这旌节代表的是——生:国家。
师:课文中,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文中那些地方描写了这只旌节?我们来核对一下,看一下大屏幕。
和老师查找的一样么?你们可真棒!同学们,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都是在写苏武和旌节。
那么,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句式:当苏武()时,他()。
准备一下。
生:当汉武帝把旌节交给苏武时,苏武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
师:你抓住了一个动词“接”。
当时苏武准备干什么去?生:当时苏武准备出使匈奴。
师:对呀!(板书:接,出使匈奴)连起来说。
生:当苏武出使匈奴时,他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
师:回答要简洁,下面请大家抓住动词向这位同学一样说一说。
继续交流。
生:当苏武完成外交任务奴时,他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师:匈奴王让他认罪,他怎么样啊?生:他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师:对呀!匈奴王让他认罪,他拒绝认罪。
(板书:握,拒绝认罪)继续。
生:当苏武回到国家时,他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
师:真棒!言简意赅。
(板书:揣,回归祖国)生:当苏武在北海牧羊时,他始终手持那支旌节。
师:太棒了!你找到方法了。
(板书:持,北海牧羊)生:当苏武面见汉使卫律时,他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对呀!苏武说了那么多,他是在干什么呀?一个词就够了。
生:苏武是在大骂卫律。
师:大骂卫律时,他怎么样?生:手举旌节。
师:真棒!(板书:举,大骂卫律)生:作者紧紧扣住动词,描写了苏武对旌节的态度。
你看无时无刻,何时何地,苏武始终紧紧地持着旌节,因为这只旌节代表的是?师:国家。
生:正因为如此,苏武对待这只旌节是?师:恭恭敬敬的。
假如这就是一只旌节,你怎么接过去呢?你来。
多么礼貌,多么严肃,这就是恭恭敬敬。
谁再来试试。
你来。
从你的神态和动作,我已经懂你知道恭恭敬敬的意思了。
告诉我,你接过旌节的时候,在想什么呀?生:我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所以必须很恭敬地接过来。
师:你当时在想什么呀?生:我在想如果匈奴让我投降,我是坚决不会投降的,因为这旌节是代表国家。
师:旌节代表国家,他作为使臣出使匈奴,他也是代表着?生:国家。
师:所以,他心里一定想着早点完成任务。
苏武一去整整19年,在这19年里,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
在这几件事中,哪件事是重点?你说。
生:北海牧羊。
师:你能说说理由么?生:因为课题是苏武牧羊。
师:你说。
生:因为写北海牧羊的字数最多。
师:也就是说课文的篇幅告诉你,这也是重点。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的重点。
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
生:(齐读)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
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
”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
师:这2句话是对匈奴王诡计的具体说明,那么当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
他明白了什么?生:他明白了回不到祖国了,因为全是公羊,根本没办法生小羊羔。
师:这是匈奴王的诡计,他在刁难苏武,面对刁难,苏武有没有屈服?生:没有。
师:不屈服,不动摇,坚守自己爱国的本心和初衷。
那就是?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师:课文第5小节,就有很多句子写了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就请你轻声读读第5小节。
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句话你感触最深?你来。
生: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不知道,没关系。
我们理解句子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生:置之度外。
师:置,在字典中,有3条意向。
在这个词语中,应该选择哪一条呢?生:第一条。
师:度,在字典中,也有很多条意向。
应该在这里的意思是联想。
那么,连起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师:文中是谁把生死置之度外?说完整。
生:苏武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而是把祖国放在心中。
师:苏武手持旌节,不忘自己的任务,因为这旌节代表国家。
说明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继续交流。
生: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盼望”让我感到他非常爱国。
师:是呀,北方就是大汉,苏武多么希望能回到祖国。
可见,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生: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师:他忍受了哪些折磨呀?生:他忍受的是:饿了;渴了;冷了。
师:是呀,前面写他所受的折磨,后面又把他所受的折磨写具体。
所以,学习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连起来读。
请男同学来读前面的一句话,女同学读后面的一句话。
生:(男女生配合读)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苏武在荒漠所受到的折磨仅仅是这些吗?病了,他怎么样?生:收集草药治病。
师:想家了,他会?生:望着大雁飞的方向。
师:那是家的方向!思念祖国,他又会怎样?生:他会手持旌节。
师:是呀,那代表着国家。
为什么课文只写饿了,渴了,冷了?能写那么多,为什么只写这3点?生:作者这样写诗写了苏武爱国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屈服。
师:目的是这样的,现在他写着3点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做的。
吃饱穿暖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苏武面对的是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但是如此艰巨的困难都没有是他屈服,更不用说其他的折磨了。
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生:(配乐,男女齐读)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尽管如此艰巨的困难,他依旧?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师:正因为如此,他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生:(配乐,齐读)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这一举一动,都刻画了他?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师:继续交流。
生:还有第五小节第一句: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唯一”也能体现他心坚如铁。
师:为什么?生:那里没有人烟,很孤独。
师:除了生活上的条件无法让他满足,还有内心的孤独,还有你看这恶劣的环境描写,更衬托了他?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师: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感受。
匈奴王把苏武押到了北海边,北海边——生:(齐读)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师:可是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生:(齐读)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生:(齐读)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师:想念祖国的时候——生: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师:受尽折磨,且不向敌人屈服,这就是?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师:北海牧羊歌颂了苏武的气节,在前面拒绝认罪和大骂卫律这2个故事也能看出来。
现在请你读读2和3小节划出描写苏武的句子,把它划正确。
找到了么?谁来读?生: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
师:很好!还有么,第3自然段?生:请大家看到第3小节第2句话。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这2句话,作者紧紧抓住了苏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了他心坚如铁的形象。
那么,读好这2句话,一定要读好红色的部分。
请你自己练一练。
生: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
师:能更坚定一点么?生: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
师:掷地有声!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下一句话。
生: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对呀,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面对匈奴王,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生: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
师:面对叛徒的犬牙,苏武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生: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无论是面对威逼利诱,还是残酷的折磨,苏武在敌人面前,他始终——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师:这3件事情,都能体现他的心坚如铁,那么顺序能不能调换?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这3件事情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这3件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
师:时间决定了这3件事情的顺序不能颠倒。
还有什么原因么?生:把第4节让在前面是不行的,第四节说,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的。
师:我听出来了,即使按照倒叙的顺序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事按照时间写的。
还有,你看,这里是威逼利诱,这里是残酷的折磨。
从程度上来看?生:由轻到重。
师:从程度上来看,层层递进,不能颠倒。
从始至终,苏武都紧紧地持着旌节。
旌节贯穿本课,是课文的一大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