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发展古都文化的基本思路(最新)
“X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其中,绵亘近千年的古都文化更是我国都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晶和典范,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文化的缩影,也是其时中华文化的主体和精华。
明确新时代古都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挖掘源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协同系统建设新时代古都文化,既是X古都文化发展需要破解的迫切问题,更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X古都文化的内涵
我国都城制度起于先秦,自夏商周以后,古都数量达217个,其中包括建立在内地的古都164个,建立在周边各地的古都53个。
“大古都”通常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建都历史悠久;二是都城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三是我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四是都城建设宏伟,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五是在它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应地,古都文化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源远流长;二是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三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四是格局宏大;五是至今仍为中心文化。
可见,古都文化是在历史时期形成,并在与时代新境融通之中不断传承发展的文化,它不仅在当时是支撑王朝与政权得以存在的内在精神支柱,是国都乃至全国繁华兴盛的重要因素,也对古都所在地区当今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X古都文化主要指X在辽、金、元、明、清时期作为全国的中心区域及对外交往与交流中枢所创造的、代表中华文化特质和当时文化发展最高水平并积淀传承至今的文化结构、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
X古都文化积淀厚重,以五朝帝都为载体形成的帝都文化是其主体。
举凡物质文化方面的城池宫殿、坛庙园林、衙署寺观、河渠道路,乃至衣着发式、饮食、舟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思想观念、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风习俗等,琳琅满目,无不具帝都气象,致广大而尽精微。
X古都文化的主要特征
X3000余年的建城史中,有三分之一是作为全国“首善之区”而存在的。
这造就了其作为“大古都”的突出文化特征。
至正庄严。
首先,作为五朝帝都,X文化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的正统意识。
“致天下于大治”“厝天下于衽席之上”的士大夫理想在士人云集的X沉淀为一种城市精神和文化。
其次,X的建筑生态体现了压倒一切的中心观念。
在建筑格局上,X依据“天人合一,法天而治,象天设都”的传统都城规划理念,遵循辨正方位、讲求对
称、突出中心的原则,以宫城为中心,以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为基准,从宫城到皇城,从内城到外城,形成了逐次展开、互相呼应、界线分明、整饬有序的城市格局,“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威天下,朝四夷”,集中体现了“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显示出等级鲜明、井然有序的礼制。
再次,在中心观念的主导下,X形成经直纬平、方正规整的棋盘式街巷胡同格局,在这样环绕中心、方正规整的城市中,居民日常文化生态也自然呈现出不偏不倚、井然有序的市井特征。
雍容博大。
其无与伦比的恢弘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是这种气质、气派最直观的体现。
X最大的特点是大。
从古都文化的角度看,这不仅是规模意义上的,更是《老子》所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有容乃大”。
在悠久的历史中,古都X以高远博大的胸怀承载、吸引、融汇、萃取、发展各方文化,形成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包罗万象的自身文化。
无怪乎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初至大都,即被这个城市的繁华所深深震慑,不禁慨叹:“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
”
崇文厚德。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建都、定都X的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家思想,强调以文教化。
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国子监等大量文化机构,组织殿试等系列文化活动,京师与全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都有着多样的文化联系与交流,X成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