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
3.民族政策及积极影响
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等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方针: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
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以民为本)
2)经济上:实行3)文化上:文德治国,崇仁厚尊孔——通过科举制延揽人才
客观上: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突厥、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南诏,还有东北的靺鞨等等,特别是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时为稳定中原政权,曾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唐太宗时随着中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开始着手民族关系的调整。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对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分析讲解、材料解析、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境再现、史料研习、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经、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六、作业
完成导与练《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择、问题、简答部分
七、教学反思教师总结
1、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以及唐太宗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但设计时对教材的收放度如把握不准,容易陷入面面俱到的俗套。
2、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基础,教学过程中注意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
2.统治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具体表现: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突厥: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羁縻腐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剌史、“大可汗”册封
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②设置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公元638,吐蕃曾大举进攻唐朝,遭大败,松赞干布对唐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请求与唐通婚。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历史遗迹,拨开层层云雾,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还有那些值得后人品评的历史业绩。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626年)
(阅读)
(二)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唐太宗为帝——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
1.表现:
材料概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历史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曲
——引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
设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简介:唐昭陵,昭陵六骏等历史遗迹
课堂小结: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知人善任,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以诚相待,对外友好,安世济民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2.原因
主观上: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1)政治上:①统治思想: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坚定民惟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内谏——听取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2.具体表现: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提出“示存异方之教”(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3.影响:①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也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巨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