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知识积累 (共4题;共24分)1. (4分)请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________似马zōng________奥mì________翻来fù________去2. (8分)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 。
(温庭筠《望江南》)(2)__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 。
(杜牧《赤壁》)(4)________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 。
(毛泽东《沁园春•雪》)(6)已所不欲,________ 。
(《论语•卫灵公》)(7)《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3. (10分)(2017·湖州)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2)“安”“寇”都是“ ”首部,表明这两字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件事物有关?4. (2分)(2017·杭州模拟) 文学常识与名著。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 菲利普夫妇和胡屠户分别是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他们虽然国际和时代不同,但都和法国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的特点。
B . 《孙权劝学》《香菱学诗》《我的叔叔于勒》分别出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之手。
C . 《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它和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呐喊》,《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景象。
D . 《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李鬼。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或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慧骃国(国名),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
二、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77分)5. (25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5题。
人体的独特性⑴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
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
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⑵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
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
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⑶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
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
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
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⑷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
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⑸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⑹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
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⑺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
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⑻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
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1)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2)第⑹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第⑸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4)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5)文中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
”人体的独特性除了用来破案,还具有哪些功能?(写出一条即可,可以合理想象)6. (17分) (2019九下·慈溪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关于“诗词大会”的报道阅读【新闻报道】最近,杭州与诗词的缘分不浅。
一周前,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而昨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出题专家之一的方笑一,带着他的新书《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来到杭州,与读者分享如何成为一名诗词达人。
昨天的现场很是热闹,互动环节甚至一座出现抢话筒的场面,讲座结束时,方笑一被妈妈们团团围住,询问如何教小朋友背诗。
《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重读古诗词的热潮,第二季中的武亦姝,第三季中的雷海为,都是大热的选手。
【记者采访】方笑一是第二季、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海选面试的评审,他告诉记者,大多数选秀节目参赛选手水平每况愈下,可报名《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水平却一届比一届高,一些选手水平高到令专家都震惊。
比如第三季决赛“诗词接龙”环节中,12岁的上海小朋友钱子昂用五代蜀后主王衍的《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破解了第三季亚军彭敏的“必杀技”“后不见来者”,赢得专家们一片掌声。
据方笑一的了解,熟记诗词并不是所有选手的“童子功”。
不少人是看了节目之后,才被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诗词之所以能在当下形成热潮,主要原因是,这种短小精练的文本,相较于其他的文学样式,更符合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
”方笑一举了刚刚拿下第三季《中国诗调大会》总冠军的雷海为的例子,他认为,这位外卖小哥1000多首的诗词储备。
正是充分利用了工作间隙中大量的碎片时间。
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会加深对诗调的理解与记忆。
方笑一告诉记者:“其实,古诗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它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所蕴含的人生体验,与你的心,你的人生,你的世界,息息相通。
”他个人比较喜欢的出题方向,就是将诗词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
他举了一道自己挺喜欢的题目:宋代朱敦儒《朝中措》词中“汤饼如丝”中的“汤饼”,是今天哪种面食的前身?A.汤面;B.汤包;C汤圓。
方笑一说,这道题的思考方式有很多,有知识储备的人可能会知道,汤饼类似于今天的汤面,还会想到魏明帝请何晏吃热汤饼的典故。
假如不知道的话,从后面“如丝”的形容里可以推断出所描述的食物形状是细长的,就能得出汤面的答案。
“我们总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文地理、饮食医药,而诗词正是打开中华文化这座宝库的钥匙。
”方笑一说。
【专家支招】想要成为“诗词达人”,你要学会下面几招。
第一招:图。
相比文字、图像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明朝时,就出过《唐诗画谱》。
在读到一些描写景致的诗句时,可以去网上搜搜图片,就算不能还原诗句中的意境,但能在脑海里形成场景,帮助你记忆。
第二招:唱。
很多人都有课文记不住,但歌词却忘不掉的体验,这就是音乐旋律的功劳。
诗词本身就有格律,诵读时朗朗上口,如果配上旋律,更能进一步加深记忆。
第三招:用。
古人的诗词不是凭空写的,都是有情境的,我们也不妨在合适的情境下,在朋友圈甩一两句古诗表达时下的感受。
比如天冷下雪想喝酒,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情有趣,心有关犀的朋友自会来点个赞。
教孩子背诗,可以将诗带入到现实情境中。
比如出去玩看见色彩缤纷的小鸟,就可以背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愉悦感。
第四招:脑补。
如果说前三招是加深记忆的辅助之法,那么最后这招是成为诗词达人的根本,那就是读。
读是有技巧的,可以大开脑洞,展开想象——比如跟随王维去“行到水穷处,空看云起时”,看他看过的风景,走他走过的路,眼前是山涧涓涓细流,坐下抬头看到远处的云蒸霞蔚。
这些只属于你想象的画面,会成为诵读诗词时最好的伴侣。
(1)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丰富的人生阅历,会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能熟练掌握。
B . 《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重读古诗词的热潮,其原因在于可以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C . 古诗词所蕴含的人生体验,与读者的心,读者的人生,读者的世界,息息相通。
D . 古人的诗词不是凭空写的,都是有情境的,结合情境的观察,可以加深记忆。
(2)结合【专家支招】部分内容说说下面古诗适合哪种方法记忆,并阐述理由。
【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3)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第三季《中国诗同大会》总冠军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4)《中国诗词大会》出题专家方笑一,喜欢将诗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如“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这首出自苏辙笔下的诗歌,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水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7.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两题。
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后人评该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作简要评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该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8. (1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仲淹掌学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
晏殊请掌府学。
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
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
”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