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学准备]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课件演示]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三、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学准备]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教学过程]一、完成作品展示学生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完成作品。
二、评价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先自评后相互评价作品。
三、拓展延伸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
寻找明与暗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后记]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二]新授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三、教师总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学过程]一、完成作品展示学生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完成作品。
二、评价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先自评后相互评价作品。
三、拓展延伸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美。
[教学后记]第3课;泥浮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学重点];制作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1.欣赏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师;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教师拿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2.揭示“浮雕”的概念师;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
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
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生;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
[二]新授;学习制作泥版浮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2.制作步骤;[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4]画形象;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
[5]堆出大的形体;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生答;用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
三、学生练习,教师针对指导并总结四、课后拓展;想想可以用创作出哪些形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学重点];制作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学过程]一、巩固上节课学习的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及步骤。
二、塑造形象局部;利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要用到压、剪、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评析作业;小组互评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六、课后拓展;1、尝试创作一件带有主题性的浅浮雕或高浮雕作品。
2、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浮雕作品。
第4课会动的剪影[设计、应用][教学目标]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
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二课时[剪影表演][课前准备]布置环境一、 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
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5课水墨画动物[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水墨用笔技法后的创造性的综合。
通过欣赏、感受、尝试水墨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并在神奇的墨色变化中找寻快乐。
对于培养学生笔墨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水墨创作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尝试用水墨的国画语言对动物进行造型的练习,让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国画的造型手法,打消陌生感,并用简单、概括、富有变化的笔触传神地表现动物,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和渴笔的绘画技法在造型中的运用。
3.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尝试用墨,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
4.在用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喜爱的动物的同时,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尝试用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来表现动物,自由抒发感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的魅力,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