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一、土方测量放样复测线路中线及高程、每隔20m测放一根中桩并施测路线主要控制点桩,如交点、转点、圆曲线和竖曲线的起、中、终点等起控制作用的标桩。
施测间接测量的主要控制点,如三角点、导线点等。
控制点布设于坡脚以外,红线以内的安全地带。
在坡脚以外、红线以内的安全地带布设水准点、后视点,然后进行纵横断面的水平标高测量。
根据设计图定出各路线中桩的路基边线,定出路基轮廓并每隔5m设置桩志,施工过程中,设法保护所有桩志,并随时检查,发现被碰倒或丢失的立即补上。
如实详细记录测量结果,每段测量完成后,测量记录本及成果资料由测量工程师和技术组负责人共同签字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核认可。
二、施工工艺流程三、路路基施工(一)、填方路基工程1、施工流程1)、填方路基工程施工工艺框图2)、填土压实施工工艺框图2、主要施工方法1)、原有排水系统的维护施工前应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勘察,确保原有排水系统排水畅顺,路基填土前,两侧的排水边沟须先行开挖。
2)、测量放线:(1)、路基开工前,作好导线点、水准点的复测,横断面的检查及补测。
(2)、测放中线桩。
按每20m一个整桩号和曲线要素点等,控制路基中心的各点,测设中线桩。
(3)、测出中线桩的原地面标高,再根据该位置的路基设计标高及设计边坡,计算填土路基的填土边线,用木桩作为边线桩。
测量出各里程桩处的左边线桩、中线桩、右边线桩三点的原地高程,做好记录,计算出各桩号路基填筑宽度。
(4)、测量现状地面高程,作为原始资料存档,以便计算填土方数,并确定填土层数及顶层标高。
(5)、中心桩应随填方逐层向上引测。
3)、路基填土(1)、基底上密实、地面横坡缓于1:1.5时,填方路基可直接填筑,若有地表草皮松土等应予清除。
对于半填半挖路基,为减小路基纵向、横向不均匀沉降,挖方路基部分在路面下超挖80cm后再回填土方分分层压实;填方路基部分,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路堤基底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且设置2~4%的反向倾斜横坡。
为减小地下水对填方路基的破坏,在填挖交界处设置横向渗沟,并与挖方路段纵向渗沟相连接,共同排除地下水。
(2)、在水沟、水田范围内的路基,采用排水清淤,再进行换填。
(3)、地表以下30cm以内达到95%以上的压实度(重型)后,方可进行路基填筑。
(4)、零填路基,应先将表面压实,使之达到要求的压实标准后再修筑面。
(5)、填筑路堤宜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
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
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上一层。
原地面纵坡大于12%的地段,可采用纵向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
(6)、分层填筑时,应在现填路段接头处预留缓于1:2的坡度,并且在各填筑层面上预留不小于2m宽平台,便于衔接。
(7)、土工格栅在铺设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土工格栅的联结应牢固,在受力方向联结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且其叠合长度不应小于15cm;土工格栅的铺设应平顺,摊铺后应及时填筑填料,避免阳光暴晒。
(8)、碾压前采用平路机进行平整,并用6~8t两轮光轮压路机预压整平。
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各层位路基压实标准及填料强度要求见下表: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9)、用10~18t振动式压路机碾压,分层填土虚铺厚度为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的最后一层土压实厚度应大于8cm。
(10)、压路机碾压路基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①、碾压前应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
②、每层碾压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回填土土质及压路机压实功能等因素,在现场试压取得数据后确定不能少于4~8遍,要求轮迹重叠1/3~1/2轮宽,碾压至无明显轮迹,同时土壤密实度要达到质量标准方可进行上一层土的摊铺。
如果未达到质量标准,则增加碾压遍数直至合乎标准时为止。
③、路基填土压实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
使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第一遍应不振动而静压,宜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
④、各种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开始时宜用慢速,最大速度不宜超过4km/h;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对振动压路机一般重叠0.4~0.5m,应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对于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地方,采用手扶振动压路机或平板振动器压实。
(11)、摊铺时应现场测定回填土含水量,并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过干的应洒水,过湿的应晾晒。
(12)、回填土土质不同时,要分段分层填筑,不得混填,透水性差的土壤如粘土等填在下层时,其表面必须保持正常路拱,以便将来自上层填土的水分排出;同一层次不同土类填筑时,力求做成斜面或错台相接的形式,以免产生不均匀变形,并将透水性差的土壤填在斜面或错台的下部。
(13)、地下管线或构筑物顶部50cm范围以内,宜用人工夯实。
(14)、填方路床以下80cm处密实度要求达到95%以上,挖方路床以下30cm处密实度要求大于95%,地基如有软土或原地基表层被扰动,则以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如砂、石粉等换填作为基础垫层,每30cm一层,分层压实,换填总厚度不超过120cm。
(15)、在圬工强度达到90%以上方可分层填筑,以确保路基稳定性。
(16)、路堤边缘往往压实不到,故两侧采取多填宽度50cm。
压实工作完成后再按设计宽度和坡度予以修齐整平。
(17)、当路基填方高程已达到设计标高时,对路基进行测试,按规定填写检验与质量评定表,报甲方监理和质监人员复验认可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18)、刷边坡:当路基成型(或填筑到一定高度)后,按设计宽度和边坡坡度用挖土机收坡并配合工人找平以达到设计要求。
(二)、挖方路基工程本标段挖方路基路堑边坡坡度为:1:1。
路堑边坡坡脚设置边沟。
1、挖方工艺流程图2、测量放线⑴、在路基开挖边线每10~20m测设一桩点。
主要测点按照放坡级数在每一级起点、终点、转折点等用木桩打入实地,然后在桩头用1小钉对点,并用混凝土在木桩周围浇筑以固定木桩。
⑵、路基边线桩水准高程测好后,应在边线以外测设若干临时水准点,以便施工过程中引测校核。
⑶、施工测量放线完成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路基开挖施工。
3、在坡顶部设临时排水沟开挖前需在边坡顶部设置尺寸为30(宽)×50cm(深)临时排水沟,排水沟的走向以将雨季积水排至天然沟谷为准,防止边坡开挖过程出现由于雨水漫流而导致边坡出现坍塌或失稳。
4、每级边坡内排水沟设置边坡放坡开挖阶段,每级挖土均沿每级坡顶设一道临时排水沟,以解决开挖施工期间的积水。
当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则在按照设计尺寸砌筑排水沟。
5、土方开挖方法挖方路堑开工前应重复测量断面,先修山坡截水沟,从上至下每开挖一级及时防护一级,同时开挖槽内应有临时纵向排水设施,尽量避免雨水渗入边坡内,减少工程隐患,防止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塌滑。
土方开挖具体施工方法为:采用挖掘机按每层1.5~2m开挖高度进行。
另外在非边坡的放坡段,保留上下路基的临时运输通道。
对于机械开挖后的所有放坡面,均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坡面整修,然后进行该层的防护: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喷播植草、三维网植草护坡的施工,然后再按以上施工顺序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当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预留10cm的土体,采用人工进行基底的修平,并同时进行四周排水沟和集水井的砌筑工作。
6、零填及路堑路床以下0~30cm范围内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标准及填料强度要求见下表:不满足这两项要求的路段应视实际情况对路床或更深范围的不合格土体进行换填处理。
7、外运弃土土方运输线路:由挖方地段到临近填方段,按照就近消化原则。
多余土先临时堆放,在线路基本贯通后运至高填方路段。
8、截(排)水措施路堑放坡开挖过程中,为防止暴雨季节施工雨水漫流,渗入边坡内,减少工程隐患,以免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边坡塌滑,挖槽内需要设临时纵向排水设施。
主要排水措施为:(1)、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排水沟两侧设置1%的排水横坡,将排水沟两侧的积水收集汇入排水沟。
(2)、在每级坡顶设置临时排水沟,以免排水沟内的水重新渗入坡体。
(3)、在坡地设置大断面排水沟,防止雨水积聚浸泡坡脚和路基。
四、道路基层施工(一)、施工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图详见下页(二)、施工准备 1、材料水泥进场,必须附有合格证及化验单,选用终凝时间为6小时以上的水泥,不使用不合格水泥。
级配碎石应干净无杂物,拌和用水清洁,不含有害杂质。
水泥稳定类基层及底基层,其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2、预先试验分多层铺(1)、在正式开工前一个月,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地点修筑一块面积约为400~800m2的混合料层,作为预先试验现场。
(2)、预先试验采用将计划用于主体工程的材料、配合比、拌和机、摊铺机。
压实设备和施工工艺进行该项试验。
(3)、确定松铺系数(三)、主要施工方法1、拌和水泥稳定层拌料在预制场内集中机械拌制,然后用自卸车运至摊铺现场。
拌和料按设计配合比所规定的用量每槽计量,采用电子配料机进行计量配比,专人负责控制下料。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和,每槽拌和时间应不少于2min。
2、摊铺(1)、测放稳定层中线及边线,沿中线及边线每隔5m设一指示桩并在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层的设计标高。
(2)、土路基经验收合格后进行级配碎石的摊铺。
气温在+8℃以上和非雨天才进行基层施工。
(3)、混合料采用摊铺机按要求厚度摊铺;在摊铺机无法工作的路段或部位,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可采用人工摊铺。
(4)、混合料应在拌好后立即铺筑,其存放时间不应超过3~4小时。
(5)、施工时,应尽最大限度地减少灰粉污染,3、碾压(1)、混合料松铺大致整平后,立即在全宽范围内使用机械压实。
采用10~12t压路机碾压,碾压次数不小于6遍,头两遍的碾压速度采用1.5~1.7km/h,以后用2.0~2.5km/h。
相邻碾压每次重叠的宽度为1/2后轮宽。
(2)、直线段由两侧向路中碾压,先压路边两三遍后逐渐移向中心。
超高段由内侧向外侧碾压。
随即检测横断面及纵断面高程。
(3)、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表面不受破坏。
碾压过程从稳压至碾压成型,设置施工警示牌,禁止一切车辆驶入稳定层施工范围。
(4)、若碾压中局部有“弹软”、松散、起皮等现象,立即停止碾压,待翻松晾干或处理后再压;若出现推移则适量洒水,整平压实。
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压实度大于规定值。
4、接缝稳定层纵横施工缝处,做成斜坡式。
施工时先将前一段施工未端的斜口铲干净表面,再进行下一段摊铺。
5、养护(1)、稳定层辗压完成后4小时应进行淋水保养,保持表面湿润。
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
(2)、在养生期间,只允许施工运输车辆在路上行驶,其行车速度不得超过15km/h,同时不得急刹车并应使车辆在该层全宽上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