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部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生产部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第四条培训宗旨
全员培训,终生培训
第五条培训方针
自我培训与传授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
第六条培训原则
生产部对员工的培训遵循系统性原则、制度化原则、主动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和效益性原则。
(一)系统性
员工培训是一个全员性的、全方位的、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始终的系统工程。
(二)制度化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把培训工作例行化、制度化,保证培训工作的真正落实。
(一)知识培训
不断实施员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迎接挑战所需的新知识。
(二)技能培训
不断实施在岗员工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自由地应用、发挥、提高。
(三)素质培训
不断实施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价值观的培训,建立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二条生产部内部各区域组织的临时培训计划-------------------------------------------------(10)
第三条临时提出的派外培训或进修----------------------------------------------------------------(10)
第二条建立培训课程类别----------------------------------------------------------------------------(14)
第三条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14)
(三)主动性
强调员工参与和互动,发挥员工的主动性。
(四)多样化
开展员工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受训对象的层次、类型,考虑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五)效益性
员工培训是人、财、物投入的过程,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培训应该有产出和回报,应该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整体绩效。
第二章
培训内容和形式
第一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其中素质培训最为重要。
第二条受训者的义务----------------------------------------------------------------------------------(09)
第五章培训计划
第一条培训计划----------------------------------------------------------------------------------------(10)
第二章培训内容和形式
第一条培训内容----------------------------------------------------------------------------------------(05)
第二条培训形式----------------------------------------------------------------------------------------(05)
第三条培训费用报销流程----------------------------------------------------------------------------(13)
第九章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
第一条建立培训课程体系----------------------------------------------------------------------------(14)
第二条适用范围
公司生产部各层级员工以及各职能区域开展的各类培训及相关活动均适用于本制度,员工参加或组织相关培训的情况,将纳入区域和个人的绩效考核范畴,作为个人薪资及岗位(含职级)调整的依据之一。另公司人力资源部与生产部OSD为本制度实施的协调、监督及管理部门。
第三条培训目标
公司生产部以“服务于企业利益、服务于生产部员工”为目标,在考虑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基础上,尊重员工个性与发展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与工作技能,把因员工能力不足和态度不积极而导致的人力成本浪费控制在最小限度,为公司提供各类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及一线生产操作人员。
2.部门培训需求分析
生产部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中,应根据本部门现状和未来1~2年内的工作及岗位需求,提出本部门的培训需求。另对于阶段性或临时性培训需求,应及时向人力资源部反馈或上报主管部门负责人。
3.转岗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原有从业人员调换工作岗位时,按新岗位要求,对其实施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可视为新员工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的结合,具体内容参见生产部培训操作规范-CM-MC-QC-003生产部直接员工培训作业标准。
4.继续教育培训:指凡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员工每年均须参加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每年由各相关专业部门与公司人力资源部及生产部OSD共同商议,并于上一年度最后一个季度提出并确定相关专业下一年度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呈报人力资源部和生产部,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按计划执行。
第二条内训讲师的选聘标准-------------------------------------------------------------------------(15)
第三条内训讲师的级别评定-------------------------------------------------------------------------(15)
第三章培训组织与管理
第一条公司培训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07)
第二条部门培训实施、评价-------------------------------------------------------------------------(07)
第四条培训课程管理----------------------------------------------------------------------------------(14)
第十章培训讲师管理
第一条内部培训讲师选聘与培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5)
第三条培训目标----------------------------------------------------------------------------------------(03)
第四条培训宗旨----------------------------------------------------------------------------------------(03)
5.部门内部培训:部门内部培训由生产部各区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员工进行小规模的、灵活实用的培训。内部培训由各区域组织,定期向OSD汇报培训情况。
(二)外派培训
外派培训是指培训地点在公司以外的培训,包括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国内外短期培训,高级经理人海外考察,另外还包括MBA课程进修培训、企业经理人培训、资格证书培训等,具体内容参见人力资源部培训流程-CB-QP-HR-02。
第三条OSD全程跟踪培训过程及建立培训档案记录------------------------------------------(11)
第四条培训结束后,各区域负责人需要督导或跟踪学员所学的运用及实践-------------(11)
第七章培训评估
第一条人力资源部与生产部OSD组织培训结束后的评估工作-----------------------------(12)
第二条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分为公司内部培训、外派培训和员工自我培训。
(一)内部培训
1.新员工培训:具体内容参见人力资源部和生产部培训操作规范-CB-HR-BS-001入职培训作业标准/CM-MC-QC-003生产部直接员工培训作业标准/CM-MFG-023生产部主管培训作业标准。
2.岗位技能培训:具体内容参见人力资源部和生产部培训操作规范-CB-HR-BS-002直接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作业标准/CB-HR-BS-003间接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作业标准/CM-MC-QC-003生产部直接员工培训作业标准/CM-MFG-023生产部主管培训作业标准。
第三条建立档案----------------------------------------------------------------------------------------(07)
第四章受训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条受训者的权利----------------------------------------------------------------------------------(09)
第六章培训实施
第一条生产部培训实施过程原则-------------------------------------------------------------------(11)
第二条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出勤----------------------------------------------------------------------(11)
第一章培训总则
第一条目的----------------------------------------------------------------------------------------------(03)
第二条适用范围----------------------------------------------------------------------------------------(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