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一五”规划(初稿)阿拉善盟是全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十五”期间,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盟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下,阿拉善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阿拉善的重要时期,为了推动我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为此,在《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生态保护与建设回顾(一)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盟深居内陆,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呈逐年恶化趋势,全盟荒漠化土地占到全盟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1998年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我盟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提出了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

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防护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旗、退耕环林、水土保持、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抢救与生态保护、澳援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范围覆盖全盟所有期限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及城镇等所有生态区,五年间,国家、自治区共投入资金10元(其中建设资金近7亿元,各类补贴3亿元以上)。

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我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使我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到2005年,我盟已在孪井滩、腰坝滩、查哈尔滩、巴音毛道、陈家井、额济纳沿河地区形成人工生态绿洲,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1-8%提高到目前10-30%,天然草场严重超载严重退化的势头得到遏制;黄河、黑河流域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以飞播林草为主的防沙、阻沙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三大生态屏障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得到重建:贺兰山保护区荒山荒坡及丘陵植被覆盖度增加到42%,野生动物数量增加、植被生长繁茂,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横贯中部的800公里天然灌草绿色植被带开始恢复建设;额济纳胡杨林面积达到42万亩;横贯中部的800公里天然灌草绿色植被开始恢复。

一是生态建设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十五”期间,我盟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68万亩、飞播造林65.5万亩、封山(沙)育林57.96万亩,森林及灌木林面积达到1653万亩,比2000年增加10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8%。

——“十五”期间,我盟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了5540.25万亩,其中人工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57.1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52.18万亩、种植饲料60.2万亩、种植饲用灌木44.8万亩);草地围栏建设面积累计达到5007.48万亩;飞播牧草面积累计达到41.3万亩;草地改良面积累计达到288万亩。

——“十五”期间,我盟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至2005年新增饲草料灌溉面积15.3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12.29万亩,新增灌溉草库伦2.39万亩;黑河下游额额济纳河及东居延海得到恢复,恢复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2005年东居延海蓄水量3590万立方米,额济纳绿洲的水资源利用率达62%;黄河沿岸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8平方公里。

——“十五”期间,我盟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321.57万公顷,占我盟国土面积的9%。

——“十五”期间,我盟用过移民搬迁,天然草场载畜量明显降低。

到2005年底农区舍饲养殖牲畜70万头(只),草场放养牲畜降至140万头(只)。

二是各项生态项目成效显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共完成公益林建设80.34万亩。

森林管护面积达到60万亩。

共安臵和分流企业富余职工355人。

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完成种苗工程8项,建成育苗基地0.05万亩,采种基地1.6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513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08万元,地方配套1030.5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5.8万亩。

其中:退耕地造林2.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3.5万亩(包括以封代造5.5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3714万元,其中国家项目建设投资765万元,退耕户补助2944万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共完成造林任务1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万亩,封山育林10.2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9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0万元,地方配套205万元。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完成退牧还草920万亩,其中禁牧870万亩,划区轮牧50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50822万元,其中国家建设投资10319万元,地方配套4356万元,退牧户补助21532.5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转移安臵农牧民3701户15386人。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13360.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360万元,地方配套6000.16万元。

——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阿拉善环境整与管理项目。

项目2001年5月正式实施,至2005年末,中澳双方共同完成资金投入7297万元人民币,其中澳方投入约4789万元人民币,中方投入2213万元人民币。

“十五”期间,该项目规划实施了20个社区子项目;实施了新能源建设;实施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赠款;协调组织国家、自治区、盟旗95个相关机构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开展国际、国内各类考察培训;开展了“阿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灌区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和“贺兰山植被恢复示范项目”两个机构子项目;开展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下水模型建立。

初步建立起全盟植被、景观、土壤、气候及社区、机构子项目区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完成敖伦布拉格和温都尔图西滩地下水模型;加强和规范了项目管理程序。

——水土保持工程。

完成水土保持项目5项,投入建设资金63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8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旗)。

该项目自1998年实施,2001年结束。

4年共投入资金50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66万元,地方配套1320万元。

完成防护林2985.2公顷、围封草场16815公顷、围封天然林5948公顷、飞播林草6700公顷、人工造林634公顷、人工种草1509.7公顷、草籽基地188.3公顷、育苗基地571公顷、棉籽基地33.3公顷、改良草场1390公顷、基本农田100公顷、节水灌溉750公顷、灌溉饲草料基地70公顷、草库伦300处、配套道路、水利设施设备等。

其中,“十五”期间完成投资5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0万元,地方配套36万元。

——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

项目自2005年起实施,我盟1768.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第一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立项补偿,每年享受补助资金7956.9万元。

(二)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1.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控制我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盟目前的生态状况仍很脆弱,全盟沙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50km2的速度扩展,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速度,我盟还处在“整体恶化,局部好转”、破坏大于治理的阶段。

一是我盟属干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极易受气候波动的影响。

二是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残次林退化严重,三大沙漠已呈“联手汇合”之势,风沙危害仍很严重,通过卫星遥感和实地调查,已发现“握手沙”5处。

三是近年来国家自治区虽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投入,但重点工程任务与需治理面积差距仍然很大,生态投入还远远不足。

四是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些地区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对森林、草原保护和开发仍缺乏有效的管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总体质量亟待提高我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还存在不少具体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我盟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且受岛国家重点工程布局和计划任务的影响,“十五”期间的各项生态项目及措施不能满足我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局部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已探明可利用的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为我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3.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多年来,虽然国家对我盟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

水利、交通设施还很不健全,生态建设和管理难度大、费用高。

科技、信息等服务手段仍很薄弱,对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的气象及生物变化的监测难以满足需要,对森林草原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预警防范体系不健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仍非常严重。

二、“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盟委行署“转移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立盟意识,坚持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重的方针,以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目标,以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保障,以三大生态屏障保护和恢复为重点,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全力搞好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努力做到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生态修复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构筑阿拉善国家特殊生态功能区,把我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推向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全面保护、区域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

——坚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促进改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实行政府主导,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筹资的原则;——坚持把提高建设质量放到首位、突出机制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法管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以上;退牧还草4100万亩;水土治理面积24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185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度达11% 。

重点生态工程区、重点城镇、工矿、工业园区、绿洲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