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展开分析论证
高考议论文病症:观点+材料=?
模式: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结论: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以叙代议)
病例诊治
病例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原稿:“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
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诊断: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
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
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经验: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
对文章进行
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改稿:“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
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
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穷则思变,就要
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病症:议论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
诊治方法:议论文不论不证,难以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存联系,难以显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
分析论述不能空谈抽象的道理,而必须摆出事实再讲道理,即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
要使
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给人看。
通俗地说,证明给人看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
诊治方法:
分析论证,就是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展开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病文:
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
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
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诊断:
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
论点。
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
阅读语段,我们还会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
治疗: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以“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也就是采取“因果分析法”:,即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
改文: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
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
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
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
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
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诊治延展:
1、直接陈述原因:
示例一:填空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_①_。
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_②_。
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_③_。
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
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
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①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③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
投降。
2、自问自答:
示例二:
论点:人贵有自知之明
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
被假象迷惑。
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
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
示例三: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
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
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
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
年轻人满载而归。
从此奋发向上。
分析: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
意上有较大的跳跃。
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
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
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
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
改文如下:
……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
【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
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
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
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二)“假设分析法”:
示例一: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
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
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示例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
即
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
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
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分析: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
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
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
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创作
出来的。
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
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分析: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
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
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