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研究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指的是金星。 中国古代称 之为“太白金星”、“太白”、“启明”。八大行 星之一,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 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 天空,被称为“长庚”。 夜空中金星亮度仅次于月 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 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 为“启明”;傍晚处于天空的西侧。
讲故事和听故事
【关于主题】
从前有个年轻人费得里哥,他倾家荡产地向一位已婚 妇女蒙娜.乔凡娜求爱。遭到拒绝后,他落魄到了生活窘 困的境地,他从前所有的财产仅剩下一只爱鹰在身边。 那个妇女的丈夫死去了。她的儿子渐渐爱上了费得里哥 的那只鹰,以致身患重病,他要蒙娜把那只鹰弄来安慰 他。她被迫到费得里哥那儿去要那只鹰。费得里哥为她 的来访激动得不知所措,决心尽管自己贫困也要好好款 待她。但是他的餐柜空空如也,因此他宰了那只鹰来招 待她,他们发现彼此间闹了个误会,那位母亲只好空手 回到孩子身边,孩子随即死了。但是丧子的寡妇被费得 里哥奉献爱鹰的慷慨行为所打动,选择了他作为自己的 第二个丈夫。(选自《十日谈》)
【鲁迅作品研究】分类方法三 1.“五四”前鲁迅作品研究; 2.“五四”后鲁迅作品研究。
其它
【我们的坐标】 鲁迅小说
1.鲁迅小说要讲什么? 2.他是怎么讲的? 3.他的小说在小说史中有地位?
“小说会杀人吗?”
文学到道德重建能起作用吗?换句话说,文学 能阻止杀人吗?我想起了布罗茨基的一个精彩说 法:“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 狄更斯的人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面向自己 的同类开枪。”为何狄更斯的作品或者更为广阔 的文学会具有如此功能呢?布罗茨基坚信:“文 学是人的辨别力之最伟大的导师,它无疑比任何 教义都更伟大,如果妨碍文学的自然存在,阻碍 人们从文学中获得教益的能力,那么,社会便会 削弱其潜力,减缓其进化步伐,最终也许会使其 结构面临危险。”
“隐含作者”这个词由韦恩.布思首先提出。
【约伯】不知名的作者一下就给了我们一种在现 实的人身上,即使是在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身上 也不曾获得过的信息。如果我们要把握随后发生 的故事,我们就必须毫无疑问地认可这个信息。 在生活中,如果一位朋友说出他的朋友是“完美 正直的”这么一种看法,那么我们就要带着我们 队说话人性格的了解,或我们对人类难免失误的 认识所产生的限制,来接受这一信息。我们永远 不会像我们相信作者关于约伯的公开陈述那样, 完全相信哪怕是最确定可信的证词。
她不仅在贞洁一类问题上具有美德,而 且能在更重要的问题上具有道德美感:不像 薄伽丘笔下大多数女性,她绝非为了贞洁的 目的而随意支配她的情人。甚至这种本身就 可赞叹的美德还能被一种更重要的价值所压 倒,“她爱子心切”。
费得里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应该同样 可敬。但太高的道德境界会损害喜剧;而太低的道德 境界则会破坏我们对于他的成功的热望。原文中只献 鹰是不够表现主题的。如果叙述者加入一些形容词就 不同了,“倜傥的”“彬彬有礼的”“坚韧的”……
《杀人者》就是纯客观叙述的典型作品。但 “纯客观叙述”等同于“可靠叙述”吗?
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何为真假,很 难统小说是简单易懂的。
这类小说不是第一人称叙述,也不能称为 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叙述,有一个术语叫 “人物叙述”,即人物自己在表演自己,与作 者似乎没有了关系。“人物叙述”有没有自相 矛盾的地方?有矛盾的地方就可能有假信息。
【现代小说】
1.一般认为现代小说产生于福楼拜。 2.关注人物视角,关注形式本身。
【比较】 《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狂人日记》)
鲁迅写小说出道即高峰。
《狂人日记》1918,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 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 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 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 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 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鲁迅研究专家】 王富仁、钱理群、汪晖、孙郁、陈漱渝……
【鲁迅作品研究】分类方法一 1.对于鲁迅杂文的研究; 2.对于鲁迅小说的研究; 3.对于鲁迅散文的研究; 4.对于鲁迅诗歌的研究; 5.对于鲁迅散文诗的研究。 6.对于鲁迅学术论著的的研究; 7.对于鲁迅碑刻的研究; 8.其它……
【鲁迅作品研究】分类方法二 1.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研究; 2.苏教版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研究。
鲁迅作品研究
【关于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显学,有专门的
研究刊物《鲁迅研究月刊》。《鲁迅研究月 刊》是中国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研究内容】 1.对于鲁迅生平的研究; 2.对于鲁迅思想的研究; 3.对于鲁迅作品的研究; 4.对于鲁迅研究的研究。
【笔记】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 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 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 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丈夫及孩子的死,在现有的版本中仅仅是为费 得里哥的成功提供了方便,而在任何真正公正的看 法中,都应该比费得里哥对没有东西款待他的请问 感到的焦虑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公正的处理中, 孩子的死肯定要和母亲向费得里哥要鹰的犹豫同样 充分地戏剧化。但现有情节需要有一种能使我们站 到费得里哥方面的技巧。
【关于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 在乌斯地方有个男人,他的名字
里哥应得好运的令人同情的喜剧中获得最 大快感,使读者在“历经艰难折磨,有情 人终成眷属”的实例中感到愉快。
首先,女主人公蒙娜必须使人感到完全值得费得 里哥“极其炽热”的爱。作者需要证明她“最美丽” 和“最风雅”,以及“美德不亚于美丽”。
如:于是这位夫人仔细思量了一番,琢磨着这事 应该怎么办才好。她知道费得里哥早就爱上了她,她 却连一个好脸色也没有回报过。她心里想:“我听说 他那只鹰是天底下最好的鹰,而且是他平日唯一的安 慰,我怎么能够叫他割爱呢?人家什么也没有了,就 只剩下这么一点乐趣,要是我再把它剥夺掉,那岂不 是太不近人情了吗?虽然她明知道只要向费得里哥去 要,他一定会给他,但她总觉得有点为难,一时竟不 晓得如何回答她儿子是好,只得沉默了片刻不作声。 最后,她爱子心切,终于打消了一切疑虑,决定无论 如何要使儿子满意,亲自去把那只鹰要来给他。
【作为可能】
1.它可以是一个笑剧,强调费得里哥的极端可笑, 他在考虑奉献给他所爱的人作为早餐的东西时的 滑稽行为,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的荒诞不经。
2.它可以是命运令人啼笑皆非的转折的沉思的、 喜剧性的或具有反讽意味的作品。强调蒙娜从 傲慢抵抗到迅速投降的转变。
【如何突出主题】 现在的故事是要使读者在蒙娜和费得
“纯客观叙事”是什么意思?
纯客观叙述中,作者不但不作主观评价,而且 不分析任何人物心理,只是冷静地记录人物的 言论,描写人物的外部动作,其它的则让读者自 己理解品味。这种纯客观叙述方式比限制叙述 更易产生真实可信感,这里所说的纯客观叙述 是相对而言,因为文学作为作者的一种主观创 造,不可避免地多少都会打上作者的主观思想 烙印。
【笔记】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
——(《破恶声论》)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 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 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鲁迅与学生:高长虹、许广平……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 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 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 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 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 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 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 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如果叙述者和叙述对象有亲密关系; 如果叙述者是白痴; 如果叙述者是孩子; 如果叙述者处于某种非正常状态下,如醉酒、 昏迷……
除韦恩.布思外,另外一些批评家也发展了 “不可靠叙述”这个学说。如他的学生詹姆斯. 费伦。(具体学说在此略过)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判断“可靠”“不可靠” 的标准应该在于读者。
中国学者北京大学的申丹教授提出也要注意 第三人称中叙述中某些不可靠叙述。比如叙述者 站在作品中的某个人的视角看问题,如叙述者站 在镇长的角度(见《溪鳗》)看。但这个观点并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叫约伯;此人纯洁正直,是个敬畏 上帝、不做坏事的人。
根据不同的叙述主体,我们如何 判断上面一句话是真还是假。
“不可靠叙述”由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 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中首先提出。
他提出的“不可靠叙述”只针对第一人称叙 述。叙述者由于种种原因,陈述的事实或对价 值的判断不可靠。
可靠与不可靠要以隐含作者为标准。 (“隐含作者”不等同于作者,如真实的作者 可能是一个卑鄙小人,但作品中的“隐含作者” 可能是个具有情怀的人,我们只能相信“隐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