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外伤害处理方法

意外伤害处理方法

意外伤害的现场处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然因素,或是人为的因素,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受伤害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甚至需要基本生命支持的帮助。

,即不使用特殊器材和药物的徒手操作,使现场和院前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急诊的死亡和残疾率明显下降。

普及急救常识,使人群之间相互服务,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

第一节急救现场的处理原则现场抢救即第一线抢救,这是整个急救工作成败的关键,是伤病员能否获救的基本保证。

一、目的:抢救生命,减少伤病员痛苦,减轻和预防并发症,正确迅速地转运伤病员。

二、步骤:1、现场评估①现场的安全、伤病原因、受伤人数等,②自身及伤病人、旁观者是否身处险境,伤病人生命状况,③现场可以运用的资源,需要何种支持、可以采取的救护行动。

④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镇静有序的组织现场人员打120急救电话。

2、进行现场救护时,造成意外的原因可能会对施救者产生危险,所以,应首先确保自身安全。

需排除致命致伤因素,如触电者先要切断电源。

3、基本生命支持实地感受,判断病情危重程度,通过眼观手摸耳听鼻闻(有无异味)检查伤者的神志、生命体征,休克,昏迷的伤病员应平卧或头低位躺在硬的地板上,心跳,呼吸停止的尽快施行心肺复苏术。

大出血的伤病员,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

4、止血、包扎、固定局部处理――伤病员出血、骨折、内脏器官脱出等,分别给予初步的止血、包扎、固定、保护、清洁等措施。

注意保持伤病员的呼吸道通畅。

5、正确转运伤员不同的伤病员根据轻重缓急选择适当的转运工具,派人密切留意转运途中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心肺停止的伤病员在运送途中,心肺复苏术不要停止。

伤病员交给医院后,必须简单说明或填写处理经过。

三、方法:1、出血:成人血液占自身体重的8%,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因此,现场及时有效地止血,是挽救生命、为病人羸得进一步治疗时间的重要技术。

按出血的血管分——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各有不同的特点。

按出血的部位分——内出血:表面看不见出血部位,但伤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呼吸急迫等症状时,应考虑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如伤者受伤部位为头部,要初步判断是否颅内出血,可检察瞳孔变化及是否有头痛、喷射性呕吐等表现,此类伤者要火速送医院。

这里主要讲述外出血的止血方法:(1)直接压迫止血法:——以干净软布或直接将手指压迫伤口出血点以临时止血;(2)间接指压止血法——当动脉血管出血及一般加压包扎不能止血时,可用间接指压止血法,此法要熟悉主要动脉走向的压迫点,感兴趣的同学可自己对照书上的图看一看。

(3)包扎止血法——局部清洁处理后用干净软布加压包扎以止血;(4)止血带止血法:对四肢较大的血管破裂,采用上述方法不能止血,可用此法。

1)止血带的选择:理想的止血带应该是弹性好,压力均匀,对组织损伤小,常用橡皮带,棉布条,毛巾等。

2)止血带的部位:上肢应在上臂的上三分之一处,禁忌扎在中段,以免损伤挠神经。

下肢应扎在大腿的中上部。

3)止血带的结扎方法:①先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

②局部用软的织物敷料垫好,应平整不要有皱褶,不能直接绑在皮肤上。

③结扎时以摸不到远端肢体动脉搏动和刚好止血为度。

过松——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回流可能阻断,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过紧——易损伤皮肤、神经及组织,甚至引起肢体坏死,本来是救人,却变成害人,因为伤者最后可能会因严重肢体坏死而截肢。

④止血带上好后,一定要做好明显标志,写一小牌:牌上写明上止血带的时间,位置,及放松止血带的时间,因为尽管你明白,但转运不一定是你参加,所以此牌一定要写清楚。

挂的部位也要显而易见。

⑤转运途中要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再扎紧,放松间隔期可用指压法或其它方法临时止血。

每次放松时间要记在牌上。

2、包扎——包扎材料因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料,如绷带、三角巾、四头带,用得最多的还是绷带。

包扎方法:手法多样,较为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

感兴趣的同学可选修此门课程。

3、骨折固定骨折的体征:局部淤血肿胀、疼痛较剧、功能障碍、畸形甚至出现假关节。

(1)骨折分类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暴露于皮肤外闭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未暴露于皮肤外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他组织、脏器,或者伴有关节脱位都属复合性骨折。

(2)骨折后固定的材料:小木板条、木棒、竹片、扁担、硬纸板等。

骨折的固定方法:1)注意病人全身状况。

先止血,无心跳、无呼吸的伤者要先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2)开放性骨折的病人,①在伤口周围放置环行衬垫,绷带包扎固定。

②夹扳固定骨折。

③如出血多需要上止血带。

④将敷料覆盖外露骨断端,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刺伤血管、神经等。

3)脊椎和下肢的骨折,要就地固定,不要盲目复位和随便搬动,举:某医生外伤颈椎骨折、桑兰、潘同学为例。

4)选择固定夹板的长度和宽窄要与骨折肢体相称,一般要超过上下两个关节,短了无固定作用。

5)固定的夹板不能直接接触皮肤,要用棉花,纱布等软布垫在夹板和肢体皮肤之间,尤其是夹板两端及关节突起部位。

6)固定时捆绑的松紧要适度,四肢的固定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的情况,发现未端肢体肤色苍白发凉、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捆绑过紧应立即松开,重新固定。

7)四肢骨折固定时,应从骨折上端向骨折下端进行包扎,如果次序颠倒,会引起断端再度错位。

8)上肢骨折固定时取屈肘位,包扎后悬吊于胸前;下肢骨折固定时取伸直位。

脊椎骨折:坠落伤、砸伤、交通伤等严重创伤后腰背疼痛,尤其有双下肢瘫痪时应考虑胸腰椎骨折。

此时禁止坐起或站立,严禁乱搬,不得使用软担架和徒手搬运,要将伤者平抬平放硬木板上再固定,一定要注意头部的固定。

骨折包扎注意事项:①开放性骨折禁止用水冲洗,不涂药物,保持清洁。

②肢体如有畸形、可按畸形位置固定。

③临时固定的作用只是制动,非专业人员严禁当场整复。

第二节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指对心博及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而言。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任何心脏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发生心脏突然停止者,才视为心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表现与诊断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常表现为:1、意识突然丧失,病人昏倒或有短暂抽搐;2、面色苍白或转为唇甲紫绀;3、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博动消失,心音听不到;4、无自主呼吸;5、瞳孔放大。

有上述1、3、4、症状出现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应立即复苏。

检查方法:1.呼吸判断开放气道之后,抢救者耳听病人口鼻的呼吸气流声,面部感觉气流和观察病人胸部和腹部的呼吸活动。

3--5秒内完成检查。

2.脉搏判断抢救者一只手仍放在病人额部保持气道通畅,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颈前甲状软骨外侧,滑向气管和胸锁乳突肌之间,触摸颈动脉搏动。

5--10秒内完成检查。

二、急救前的1、2、3①神志判断发现有人卒然昏倒,马上轻拍、轻摇呼唤病人,“喂你怎么啦!”②呼救立即呼唤别人参加抢救,打电话给120(EMS系统)尽可能讲明事故地点,回电话号码,病情和治疗简况,直到保证对方无问题可问,打电话者才能放下电话。

③放好体位把病人平卧在硬地板或硬垫板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头低脚高。

搬动病人应整体翻转。

三、心肺复苏1.开放气道首先将头偏向一侧,迅速取尽口内异物,然后取仰卧位,高抬颈部,使头后仰,并将下颌托起,使舌根抬高,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的操作手法:(1)头后仰下颌上提法:将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向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颌骨下方,将颌部向上抬起,气道开放。

(2)双手抬颌法:双手紧抓双下颌角,下颌上移。

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

2.人工呼吸(1)口对口呼吸法:抢救者用置于前额之手的手指轻捏病人的鼻子孔使之紧闭,抢救者双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嘴外缘,在密闭状态下向病人口腔用力吹气,每次1.5秒,吹气量800-1200ml。

吹气后放开鼻孔待病人呼气。

抢救者再吸气,准备下一次吹气。

(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病人牙关紧闭或口部外伤者,可向病人鼻子吹气,吹气时关闭病人口腔。

(3)口鼻人工呼吸法:用于婴幼儿。

操作与上述相似,用口包住婴幼儿口鼻吹气,同时观察胸部有无抬起。

3.胸外心脏按压施行复苏的病人应仰卧,头低足高位,至少取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量,病人背卧于硬地面上。

救治方法:①首先判断患者意识状况;呼救、打120、同时,放好病人体位,迅速检查呼吸、心跳,如无,立即拳击心前区一到两下(不能多击或用力过猛)②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

③人工呼吸每分钟20次左右,吹气用2秒停3秒,1分钟时检查一遍,如无,重复操作至有效为止。

④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深度—3.8~5厘米,按压部位—胸骨下段速度—80~100次/分:姿势:仰卧位。

⑤单人心肺复苏术:先吹2口气,心脏按压15次,循环进行。

1分钟后检查,如无、接着做。

心肺复苏比值15:2。

⑥双人心肺复苏术:一人负责吹一口气,另一位按压5次,不要在按压时吹气,反复进行。

比值5:1。

4、按压有效指标判断:皮肤温度转暖,面色唇甲转红,瞳孔缩小,大动脉搏动(颈动脉、股动脉)。

如复苏术持续至救护人筋疲力尽而不能继续进行或有医生到场确定病人死亡,患者瞳孔散大固定,心跳和呼吸均未恢复,可终止心肺复苏操作。

有资料表明,据统计,在4分钟内开始基本生命支持(BLS),医务人员能在8分钟内进行除颤,其存活可达40%,超过6分钟存活率在10%以下。

由此可见,复苏开始时间应越早越好。

按压时手的位置:抢救者用靠病人腿部一侧的手的中指和食指,置于左右肋弓的交叉点剑突,中指置于该交叉点上,食指在其上方与中指并排,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

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置于第一只手食指的上方旁侧,手的长轴置于胸骨的长轴上,第一只手平行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的手指交错平行重叠,手指翘起,不能压在胸壁上。

按压:抢救者双臂伸直,肘关节固定,双肩在患者胸骨的正上方,靠上半身体重和肩、臂肌肉力量上下垂直按压,使每次压力直达胸骨,按压要有节奏,具有冲击力,不要左右摆动。

向下按压和开放时间比为1:1。

一次按压后完全放松对胸骨的压力,但手和身体位置不变。

按压频率80-100次/分钟。

儿童越小按压频率加快,按压幅度减少。

按压过程中断不应超过5秒。

③由单人或双人实施的心肺复苏术:单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之比为15:2,进行4个循环周期后再判断有否呼吸脉搏,在5秒内完成。

如未恢复心跳和呼吸,复苏工作重新4个周期。

如脉搏恢复,抢救者应检查呼吸是否恢复,如恢复应进行严密监测。

双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为5:1,心脏按压5次之后停止1--1.5秒,另一人作人工呼吸。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无论双人或单人操作比例均为5:1。

四、心肺复苏的目的复苏意味着挽救生命,是挽救“临床死亡”病人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