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 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其实最早将笔画法用于排检汉字的是金代的韩孝彦、韩道昭父子。二人编了一部《四声篇海》(成书于1212年)的字典,共收55116字,分归440部,每部内的字就是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汉语大字典》的《笔画检字表》 C、号码法 2)音序法 3)义序法 将字词根据意义分类排列的一种方法。这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采用的就是义序法,我国古代的类书大都是用义序法排列,今天的同义词典也是采用义序法。 优点:将内容相同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便于利用资料。 缺点:义类的设立是任意的,字词的归类具有多面性。 2、电子文献检索方法 )网络检索 1. 2)磁盘检索
第一节 文献的载体 载体:承载文献的物体。 一、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 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 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1899年 达仁堂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书写方法: 1)用刀契刻 2)用毛笔书写 书写内容: 1)占卜之辞 2)记事刻辞 甲骨文年代: 1)殷商时期 2)周代1977年陕西 岐山县 制作步骤: 1、修治(锯、削、磨、刮) 2、钻孔 3、烧灼(裂纹之状称兆)4、刻辞 卜辞组成:1、兆辞 2、署辞 3、前辞 4、贞辞 5、占辞 6、验辞 二、金石 金 :指青铜器。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 金文:又名钟鼎文、铭文、铭辞。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 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一)碣: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 秦始皇琅琊台刻石。“诅楚文”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虽然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共十鼓,各刻四言诗一首,咏秦国君游猎事,故又称“猎碣”,字体为大篆,属于秦统一之前的刻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 (二)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三)碑: 西汉开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东汉勃兴,现说的汉碑,一般指东汉碑。 墓志铭:产生于东汉,盛行于南北朝。 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等。 佛经刻石:最著名的是房山石经。 宋代“金石学”: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20世纪“金石学”: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科院《殷周金文集成》;北图《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三、竹木 汗 青 杀 青 韦编三绝 尺 牍 方、 业 肄业、毕业 检 封 刀笔吏 四、缣帛 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优点:薄、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 缺点:易腐烂、价格昂贵。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出土帛画不少。 缣帛又叫“纸”,这是纸的本义。 五、纸 历史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150年) 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 东晋时纸才基本取代简牍。 六、电子 特色:1、无形 2、存储量大 光盘:新型存储介质,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 缺点:需借助设备才可阅读。 版式 版面样式又称版式,由于印本是由相应的书版印成,每块书版都有相应的格式,这种版面的格式叫做版式。 板式有如下几方面构成: 版框 界行 版心 鱼尾 象鼻 天头 地脚 书耳 版框:印页版面用直线构成的四周方框。主要为了框隔刻字与非刻字的区域,又称为边框和边栏。 形式--四周单栏 四周双栏 左右双栏 界行:又叫界格,指板框内用直线分开的直行。分隔界行的直线叫行线或行栏。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称作行格,或叫行款。
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印页板框中心的一条窄行。一为对折书页,二为记录书名,卷数,刻工姓名,出版单位等。
鱼尾:版心中间的鱼尾形图案,是对折书页的标准。 上鱼尾、下鱼尾、 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对鱼尾、顺鱼尾 白鱼尾、黑鱼尾 线鱼尾、花鱼尾
象鼻:从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直线叫象鼻。无线的称白口,有线的称黑口。 细黑线称小黑口、细黑口;粗黑线称大黑口,或阔黑口;靠近上栏的称上黑口,靠近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
天头:印页板框上栏以上的空白处。 地脚:印页板框下栏以下的空白处。 书耳:印页左右边栏外侧上端,与边线贴紧相连的一个小长方格叫书耳。 书耳是宋刻本的特征,专以记篇名或书名简称等标志。
整书结构 书皮:书衣,封皮。 书签:贴在封皮上的书名题签。 封面:又叫书名页,封页,内封页,指书皮内的首页,主要用以题写书名作者及出版单位等。 扉页:附于书皮内的空白纸页,在封面前,大多为半透明的薄纸,起保护作用。
书脑:书籍靠装订线右侧的空白部分。 书脊:书册靠装订线侧面的部分。 书口:掀开书页的地方。 书头:书册上方的侧面部分。 书根:书册下方的侧面部分,书根常被收藏者写上书籍的名称、卷数、顺序等。 文献的形成(一)著(二)述(三)编(四)译 (一)著 又称“作”、“造”、“著作”。 前无所承,个人创造性的写作,可称为“著作”,古代的六经、诸子的书籍,一般可以称为著作。 (二)述 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以及一些对经典进行传注义疏的书籍。 (三)编 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 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艺文类聚》、《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档案类编、资料摘抄以及目前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等都是编纂而成。
三者的区别 著重在创新;述使庞杂的资料精炼、隐晦的资料明确;编纂使更多的材料变得条理化,易于检索。 读者可以根据书籍的不同记录方式,来选择读书方法。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 1、 佛典翻译2、学术翻译3、文学翻译 丛是“丛聚之义”,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冠以总名。 “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一般认为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