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确保耳机外观和性能符合公司产品质量的要求,保证耳机的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机乐堂品牌TWS蓝牙耳机检验。
3.术语和定义:
3.1 缺陷定义:
致命缺陷:产品存在对使用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缺陷。
重缺陷:产品存在使用会严重影响功能、性能,为重缺陷;
轻缺陷:上述缺陷以外的其它不会影响功能、性能,产品使用的轻缺陷。
4..抽样标准:
根据MIL-STD-105E《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II级一次抽样标准对来料进行抽检,接受质量限为:致命缺陷(CRI):AC=0 重缺陷(Major): AQL 0.65 轻缺陷(Minor): AQL 1.5.
5.检验项目与标准:
5.1检验条件
距离:人眼与被测物表面的距离为300 mm ~ 350 mm。
时间:每件检查总时间不超过10s。
位置:检视面与桌面成45_。
上下左右各转动90_(保证各个面的缺陷均能被看到),前后翻转。
照明:100W冷白荧光灯,光源距被测物表面100 mm~150mm ,(照度达600 Lux~100Lux)。
检验员视力:裸视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且不可有色盲。
5.2检验工具
5.2.1卡尺(0.02mm),百分尺(0.01mm ),测厚规<厚度尺>(0.01mm),投影仪
5.2.2 硬度测试仪,RCA耐磨仪器、恒温恒湿箱等
5.3包装检验
5.4外观检验
1.1.1塑胶产品缺陷定义
1.1.1.1熔接线:指成形时树脂的两条流线不能够完全融合时形成的线状的线条;
1.1.1.2云雾状:指透明的塑胶内部或表面出现的不是很清晰的云雾状的现象;
1.1.1.3银丝:成形时树脂内的水蒸气,气体等有流入过模腔内的痕迹成银状呈现在制品表面;
1.1.1.4发白:塑胶制品上有因施加有变曲的物理力量而导致变白的现象;
1.1.1.5顶白/顶凸:由于塑料件的包紧力大,顶杆区域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或凸起;
1.1.1.6拉白:成型品脱模时,由于钩料杆的拉力大于顶料杆的顶出力,而使某部位所产生的白;
1.1.1.7裂纹:指制品的表面或内部出现极细微的裂纹的现象;
1.1.1.8流纹:模具腔内成形材料的流状痕迹残留在制品上造成外观上的缺陷;
1.1.1.9色差:与样品不符或色差仪测数△E≤1.0 为OK;
1.1.1.10烧焦:制品的表面因高温导致变色的现象;
1.1.1.11油渍:在产品表面所残留的油污;
1.1.1.12手印:在产品表面或零件光亮面出现的手指印痕;
1.1.1.13点缺陷:具有点形状的缺陷,测量尺寸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准;
1.1.1.14异色点:在产品表面出现的颜色异于周围的点;
1.1.1.15多胶点:因模具方面的损伤而造成局部细小的塑胶凸起;
1.1.1.16黑点:成形后制品表面掺进通常不使用的异物造成外观上能够明显地辨别出来的色差现象;
1.1.1.17飞边、披锋:指成形材料渗入模具的间隙中凝固后形成的多余部分;
1.1.1.18修飞边的不良:使用刀等工具修飞边以外的部分,或没有完全修好的情况;
1.1.1.19刮伤:制品的表面由于外部施加物理力量而导致有一部分被削掉的状态;
1.1.1.20亮斑:对于非光面的塑料件,由于壁厚不均匀,在壁厚突变处产生的局部发亮现象;
1.1.1.21有感划痕: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1.1.1.22无感划痕: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1.1.1.23气泡:制品内部因混有空气、水、气体等成分而导致塑胶制品的内部产生空洞的缺陷;
1.1.1.24缺料:由于气体滞留及成形压力不足引起的先端部及骨位的细微部分形成填充不足的现象;
1.1.1.25胶口高出:模具进胶完成后产品部分出现进胶口批锋未加工;
1.1.1.26变形:主要是塑胶产品在形成或加工后,由于歪曲导致形成凹状或凸状的现象;
1.1.1.27缩水:当塑料熔体通过一个较薄的截面后,其压力损失很大,很难继续保持较高的压力来填1.1.1.28翘曲:塑料件因内应力而造成的平面变形;
1.1.1.29填充不足:因注射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融熔树脂无法到达模腔内的某一角落而造
成的射料不足现象;
1.1.1.30破裂:因内应力或机械损伤而造成产品的裂纹或细小开裂;
1.1.1.31凹坑:由于模具的损坏等原因,造成在平面上出现的高低不平;
1.1.1.32彩虹现象:指透明区域在反光条件下出现彩色光晕的现象;
1.1.1.33透明度差:指透明区出现模糊、透明度不佳的现象。
1.1.2五金产品缺陷定义
1.1.
2.1浅划痕: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1.1.
2.2深划痕: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1.1.
2.3镀前划痕:指电镀(常见的电镀包括镀彩/蓝/白锌、镀镍、镀铬等)之前有划痕,这些划痕在电镀
完后会被电镀层覆盖,因此镀前划痕区的颜色与其区的颜色都是一致的;
1.1.
2.4镀后划痕:指电镀后有划痕,这些划痕往往会破坏电镀层而露出底材的颜色,因此镀后划痕区的颜
色与其他区的颜色通常是不一致的;
1.1.
2.5凹陷:表面局部凹陷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
1.1.
2.6凸起:表面局部凸起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凸起与零件是同类);
1.1.
2.7异物:零件表面粘附的与零件不同类型的东西(如砂粒、毛发、铁屑,异色点等);
1.1.
2.8污迹:由于基材缺陷或不干净导致表面有污迹(如灰尘、油污等);
1.1.
2.9流痕:由于镀层厚度不均造成零件表面的异常区域;
1.1.
2.10起泡:镀层起泡、剥落,露出金属底色;
1.1.
2.11色差:同一零件表面颜色不一致,或零件表面颜色与色板不一致;
1.1.
2.12毛刺、毛边:金属边缘和拐角处由于下料、成型、加工等而留下的不规则凸起,手摸刮手;
1.1.
2.13修补:因表面损坏而用涂防锈漆拉丝、打磨、喷砂等方法所做的遮盖;
1.1.
2.14模具印:在模具冲压、折弯等成型过程中,在零件表面形成的与模具位置和大小相符合的痕迹。
1.1.3丝印、镭雕缺陷定义
1.1.3.1针孔:丝印表面可见的针眼状小孔;
1.1.3.2重影:二次丝印整体错位;
1.1.3.3图案不完整:图案有部分缺失
1.1.3.4漏印:要求丝印位置未丝印到;
1.1.3.5杂色/污迹:非丝印颜色附着在丝印表面;
1.1.3.6异物:丝印后,涂膜附着飞尘,点状或丝状物;
1.1.3.7露底:由于丝印位置丝印太薄露底色;
1.1.3.8模糊/断线:丝印不良导致丝印线条或图案粗细不均,模糊不清,字线局部不相连;
1.1.3.9丝印厚薄不均匀:由于丝印操作不当,造成点线或图案的丝印厚薄不均匀;
1.1.3.10擦伤/划痕:丝印后保护不善;
1.1.3.11色差:和标准色板相比颜色有差异;
1.1.3.12色错:丝印颜色错误;
1.1.3.13锯齿边缘:丝印字体线条边缘呈锯齿状;
1.1.3.14偏位:丝印位置偏移指定位置。
1.1.4各外观面定义
序号名称定义
1 AA面(I级面)指显示信息区域
2 A面(II级面)从正面看时能够看到主要面或在使用过程中可正面看到的主要
面
3 B面(III级面)在使用过程中,不直接观看且暴露的次要面
4 C面(IV级面)在使用过程中看不到的面
1.1.5缺陷代码定义
序号检验项目标准要求缺陷类别
检验工具MAJ MIN
1 结构、型号耳机结构、型号、标贴对比样品、规格书是否一致
包装需与样板或规格书一致,必要时可以实配
●目视
2 丝印印刷内容与样品相符,清晰、无断线,歪斜,变形表面有
刮伤、色点、磨伤、移位等不良,用棉布300g砝码沾95
﹪的酒精水平来回20次擦试无异常,应不能将字迹擦除
●酒精、棉布
3 颜色颜耳壳左右边颜色深浅不一致不配套、无法配对;各部件颜
色与客户确认样板有偏差(允许限度外)
●样品
4 胶体不允许有硬划伤、断裂、涂层脱落、变形、起丝、飞刺、
毛边、批锋、脏污、破损、气纹、磨伤、划伤、无油斑
痕,严重划伤和塑胶件缩水、异色点、起泡等不良>0.5mm
●目视
5.6测试项目及标准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仪器/工具:电脑,手机,蓝牙测试仪,可调电源,充电线。
5.7电气性能测试标准
5.7 可靠性测试标准
6.1阶段检验说明:
6.1.1样品承认供方提供:供应商送样品时同时须附相关试验的测试报告
6.1.2样品承认品尚安排:供应商所送样板,试验可由试产时供应商提供的物料中安排
6.1.3 IQC来料检验:在大批量生产阶段,由IQC对来料的部分重要指标进行检验,同时供应商应提供来料检验
报告;
6.1.4例行试验:
6.1.4.1批量生产阶段,品尚定期抽样试验,以验证批量的质量一致性和部分重要的可靠性指标。
6.1.4.2批
量生产阶段,供方定期抽样试验,频次:≥1次/季。
6.2各阶段检验项目见下表
注1:无法自行测试的,根据情况由供应商提供测试或申请第三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