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中医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高勇
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 激活后引起胰腺及胰周围组织自我消化的急性化学 性炎症
按病理变化分类:水肿型和坏死型 临床分类: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胰腺自身防护机制
7.25~7.32 120~129 155~159 2.5~2.9
3分 30~31.9 39~40.9
130~159
40~54 140~179
35~49
55~60 350~499
7.15~7.24 7.60~7.63 111~119 160~179
6.0~6.9
4分
≤29.9 ≥41 ≤59 ≥160 ≤39 ≥180 ≤5 ≥50
A-C级:为MAP
D-E级:为SAP
CT严重指数( CTSI )
是判断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CTSI=CT分级积分+坏死积分
(1)将急性炎症过程的严重程度分为A - E 级, 分别对应分值为0-4分
(2)根据腺体坏死的范围来评估, 分别对应值0-6分 0分:无坏死 2分:坏死 < 1/3 4分:坏死等于/< 1/2 6分:坏死1/2以上
腹胀、 局部腹肌紧张、压痛,肠鸣音减少
征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体征明显,重病容,
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加快。并可出现下列情 况:
临床表现
弥漫性腹膜炎:全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 麻痹性肠梗阻 腹水征:血性,腹水淀粉酶升高 Grey-Turner征:两侧胁腹部皮肤暗灰蓝色 Cullen征:脐周围皮肤青紫 腹部触及包块:脓肿或假囊肿 黄疸:早期—阻塞,中晚期—肝衰竭 手足搐搦:低钙血症
胰腺脓肿: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急性胰腺炎 CT平扫示胰 腺弥漫型增 大,边缘模 糊
急性坏死性 胰腺炎。CT 增强扫描见 胰腺区密度 不均匀,见 低密度的坏 死区。
急性坏死 型胰腺炎合 并局部脓肿 形成
急性坏 死型胰腺 炎合并假 性囊肿形 成
影像学检查
超声诊断 B超是直接、非损伤性诊断方法 SAP-呈低回声或无回声,亦可见强回声 假性囊肿-无回声,>3cm,检出率96% 胰腺脓肿-诊断也有价值
>40kg/m2危险性更高
Ranson 评分标准(适用于非结石性胰腺炎)
入院时
年龄>55岁 白细胞(×109/L)>16 血糖(mmol/L)>11 LDH(IU/L)>350 AST(U/L)>250
入院后最初48小时
HCT下降>10% 剩余碱(mmol/L)>4 BUN(mmol/L)增加>1.8 液体丢失>6L 血钙(mmol/L)<2.0 氧分压(mmHg)<60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上腹中部
性质:钝痛、刀割样、持续性为主
症
时间:轻症3~5天,重症时间更长
恶心、呕吐及腹胀
发热:多数低、中度发热,坏死可引起高热
状 黄疸
低血压和休克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其他:急性呼衰和ARDS、急性肾功衰、心力衰竭
和心律失常、胰性脑病。
临床表现
体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体征较轻,多有上腹压痛、
<55 ≤500
>7.7
≤110 ≥180 <2.9
≥7
APACHE Ⅱ评分系统
A、生理学变量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9、血清肌酐(mg/dl) (急性肾衰加倍计分)
10、血细胞比容(%)
11、白细胞计数 (×103/mm3) 12、15-Glasgow评分
0.6~1.4 30~45.9 46~49.9 3~14.9 15~19.9
急性胰腺炎诊断流程
中华消化学会胰腺学组 2003.12上海
诊断注意事项
强调临床表现在AP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AP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型)诊断、并发 症诊断,如AP(胆源性、重型、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
临床MAP可能转化为SAP,故需对病情动态观察
Hale Waihona Puke 分级(型)评估指标 Ranson评分标准 Glasgow评分标准 APACHEⅡ评分系统 CT分级及CT严重指数 CRP 细胞因子:IL-6、IL-8 体重指数:>30kg/m2有一定危险性
Ranson评分标准
Ranson 认为上述指标中 2项指标阳性者为轻型,病死率1%; 3~5项阳性者为中度,病死率14%~38%; 6项阳性以上者为重症; 7项以上阳性者,病死率达100%
APACHEⅡ计分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病因 胰蛋白酶激活
胰酶活化释放
淀 缓 弹力
磷脂酶A
粉 激 蛋白 卵磷脂 酶肽酶
溶血 卵磷脂
脂 肪 酶
血 血管损害
尿
酶 出血、扩张
增 加
休克、疼痛
胰腺坏死 脂
溶血
肪
坏
腹膜炎
死
多脏器损害
腺泡细胞损伤
巨噬细胞、中性 粒细胞激活、迁 移入组织
胰酶 激活释 出
释放细胞因子
IL-1、IL-6、IL-8、 TNF-α、PAF
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 脓肿 2~3周
假性囊肿 3~4周
全身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
ARDS 急性肾功衰:1/4,死亡率达80% 心律失常和心衰 中毒性心肌炎。 消化道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 败血症及真菌感染 DIC 胰型脑病 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白细胞计数:中性↑、核左移 淀粉酶测定:
诊断标准
水肿型:症状、体征、血AMS、B超、 CT、CRP 重症急性胰腺炎
(除水肿型胰腺炎症状外) 器官衰竭(休克、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胃肠出血、
DIC、低钙血症)
局部并发症:坏死、脓肿、假性囊肿 临床表现:腹膜刺激征,肠梗阻体征,Grey-
Turner征,Gullern征,腹水
5分
6岁
<44岁 45~54岁 55~64岁 41~51.9岁 >75岁
C、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肝
心血管
呼吸
2分 5分 2分 5分 2分 5分
肾 2分 5分
APACHE评分=A+B+C;<8,为MAP;≥8,为SAP
免疫 2分 5分
Balthazar CT分级
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分为A-E级 A级:正常胰腺 B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局部或弥漫腺体增大 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 D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 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 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 肪坏死、胰腺脓肿
<0.6 1.5~1.9
20~29.9 50~59.9
1~2.9 20~39.9
2.0~3.4 ≥40
≥3.5
<20 ≥60 <1
如无动脉血气分析则测静 脉血HCO3—(mmolg/L)
22~31.9
32~40.9
18~21.9
15~17.9 41~51.9
<15 ≥52
B、年龄因素评分:
0分
2分
3分
内皮 细胞 损伤
补体 激活
凝血-纤溶系统
微循环障碍 缺血 血管通透性
分解细胞外 基质
中性粒细胞弹力酶 溶酶体水解酶 氧代谢产物 胰腺坏死炎症
肠管屏障功能 失常
肠管屏障功能失调 肠菌移位
感染、内毒素释出 再激活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高细胞因子血症 第二次打击
全身炎症反应综
中性粒细胞在主要器官内堆积
合征(SIRS)
早期识别及预后判断有实用价值
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AP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临床常见CT术语
急性液体积聚: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胰周或胰腺远 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 肪组织
假性囊肿: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 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
Ranson 评分标准(适用于结石性胰腺炎)
入院时
年龄>70岁 白细胞(×109/L)>18 血糖(mmol/L)>12.2 LDH(IU/L)>400 AST(U/L)>250
入院后最初48小时
HCT下降>10% 剩余碱(mmol/L)>5 BUN(mmol/L)增加>0.7 液体丢失>5L 血钙(mmol/L)<2.0 氧分压(mmHg)<60
消化酶
淀粉酶、脂肪酶→具生物活性
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磷脂酶原A、激肽酶原
不具生物活性
弹力蛋白酶原 肠激酶(+)
(十二指肠)
胰蛋白酶原 (+)
胰蛋白酶抑制物
血液循环丰富
压力梯度
胰蛋白酶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胆石,微小结石嵌顿→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
高脂、高蛋白质饮食→胃酸、CCK分泌
乙醇
刺激胰腺分泌、蛋白栓形成
血AMS:6~12h↑,48h开始下降,3~5天 尿AMS:12~14h↑,1~2周 胸腹水AMS 超过正常3倍确诊,高低与症状不成正比 尿淀粉酶仅作参考 血清脂肪酶测定:24~72h↑,>1.5U,持续 7~10天,回顾诊断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C-反应蛋白(CRP) 为判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最佳指标 能准确反映胰腺坏死的存在 发病72h后>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
A、生理学变量 1、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