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体育学院在职人员学位论文开题申请表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生类别:体育硕士年级:2009级指导教师:某某某(教授)申请人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专业领域:体育教学申请人:王磊开题日期:2011年10月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1年10月目录1选题依据............................................................…2研究现状............................................................…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研究对象与方法.................................................... 5研究重点................................................................ 6课题研究进度........................................................ 7经费预算................................................................ 8参考文献................................................................1.选题依据1.1 “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同体制下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广泛体现自从欧美资本主义于17-18世纪中叶产生以来,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成员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变或者不稳定因素不断的增加,使得欧美国家社会成员的发展感觉到了社会工作的机遇有了很大的挑战。
这些因素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必然导致劳动者个体产生疲劳、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身体、情感的枯竭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
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出此案的职业病。
无庸置疑,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复的变化,同时社会上各行各业也在迅猛的发展。
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而产生的社会职业病。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七成中国人出现职业倦怠,超过一成人士十分严重”,其中教师的倦怠程度在这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三位。
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lAssociationN卫A)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
为了了解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真实情况,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网上在线调查的结果表明: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就有3个倦怠工作。
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无论是在什么体制下,什么样的国家内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的广泛体现。
1.2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哲学上的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矛盾是发展随着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了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
矛盾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或历史时期成为发展的重点。
再者,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决定了职业倦怠所产生和发展的现象。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这里所指的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社会性的人必然与社会因素的变化或产生不同的结果。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相对资源少,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属性的人在工作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出现职业倦怠病症的原因。
这就是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
2 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自从80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率先发现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以来,很多西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职业倦怠现象,并重点探讨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
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的研究。
1.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自从弗鲁顿伯格发现职业倦怠现象并正式提出该术语以来,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
(1) 弗鲁顿伯格:一种临床的方法。
弗鲁顿伯格在1973年刊发的一份专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倦怠”(burnout)这一术语。
弗鲁顿伯格描述了他自己和一些志愿者在帮助、治疗那些滥用药物的年轻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
弗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界定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玛勒诗与派恩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早在./01年,玛勒诗就向美国心理学会递交了一篇论文,指出存在于助人行业中的专业人员的压力,特别是由于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对服务对象的非人道的对待。
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
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依据此观点,他们还发展了关于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即玛勒诗的职业倦怠量表MBI和MBI经修订发展成为的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以及派恩斯的倦怠量表BM。
(3) 凯尔尼斯:组织学的观点。
马勒诗与派恩斯都认为工作特点是导致个体容易产生倦怠的首要因素。
凯尔尼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公共事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问题。
他认为公共事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是受两种因素影响的:其一,社会变化会使专业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处于变化之中;其二,专业人员既要面对来自科层制的行政系统的挑战,同时又要竭力提供基本的助人的服务。
同时,凯尔尼斯也认为很多陷入职业倦怠的个体常常有着对专业工作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正因如此,诸如理想幻灭、倦怠等感受就容易出现。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倦怠通常也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4)萨若松与其他学者:一种社会的与历史的观点。
与其他学者相比,耶鲁大学的学者萨若松更强调社会对倦怠现象的影响。
他指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
”2.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许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到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因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在社会中日益凸显,而且影响日益广泛。
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更加关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利思伍德的研究。
利思伍德的研究较多关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总体上说,他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学校的领导。
(2)布瑞恩的研究。
布瑞恩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三方面:个人背景因素、组织因素与人格因素。
(3)邓纳姆的研究。
邓纳姆在关于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到了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问题。
他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缺乏专业自主以及过度的工作负荷等出现在英美等国的中央集权式的课程与考试改革中,而上述方面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许多西方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格瑞姆在研究德国教师的压力与职业倦怠问题时提出,教师应以积极与缓和的应对策略能减少压力与倦怠,退缩与逃避的方式将引发更大的压力与倦怠。
(2)法伯也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并将其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改变策略,其中包括: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决策;增加教师之间书面或口头的交流;对教师的努力表示认可并支持教师正在从事的工作;鼓励教师尝试新的事物;对一些政策提供清晰的指导;保护教师使其摆脱家长、政界人士等的无理要求;发展教师的支持团队;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课程的学习;提供教师改变日常教学惯例的机会;在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给教师时间使其投身于一些革新项目等。
(3)伊万·戈尔德从满足教师的个人与专业需要的角度提出了专业的健康策略西方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的时间早,研究的人员也较多,因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无论是在整体上把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对其进行概念化的界定,还是从更深层次挖掘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寻其发生的根源,进而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基于对教育改革给教师所带来的变化的深刻认识,探讨了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对教师压力与倦怠的影响,这为我们了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处境提供了参考。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外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仍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和完善。
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等因素进一步研究,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
2.2 国内研究现状过去22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篇数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1990年4月~2011年9月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分布表文献年代分布情况(n=1433)1990~1994 1995~1999 2000~2004 2005~2009 2010~2011 总计N 2 4 78 716 633 1433% 1.40 2.79 5.44 49.97 44.17 100经文献统计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n=1433)主要发表于4类刊物,分别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58,87.58%)、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0.70%)、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47,10.26%)、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7,1.88%)。
目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主要使用3种研究工具: 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国内学者使用最多,修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EBI,由我国学者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等基于MBI修订而成,其它各类自编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