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轨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及压实标准

铁路轨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及压实标准

铁路路基[铁路路基横断面图] [主要包含铁路路基、基床、路堤、路桥过渡段横断面图]第 1 页共14 页铁路路基第 1 页共14 页目录1.路基横断面....................................................................................................................................................................... 2 2.路基基床 ........................................................................................................................................................................... 5 3.路堤 ................................................................................................................................................................................... 7 3.过渡段 . (9)铁路路基第 2 页共14 页1.路基横断面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

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

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路基面标准宽度轨道类型设计最高速度(km/h)双线线间距(m)路基面宽度单线(m)双线(m) 无砟轨道2504.6 8.6 13.2 300 4.8 13.4 3505.0 13.6 有砟轨道2504.6 8.8 13.4 300 4.8 13.6 3505.013.8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设计最高速度(km/h)曲线半径R (m )路基外侧加宽值(m )25012000≥R ≥100000.2 10000>R ≥70000.3 7000>R ≥50000.4 5000>R ≥40000.5 R <4000 0.6 30012000≥R ≥90000.39000>R ≥70000.47000>R≥50000.5R<5000 0.612000≥R>9000 0.4 3509000≥R≥6000 0.5无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无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无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无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有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有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有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有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2.路基基床(1)基床结构高速铁路路基基床是由基床表层和底层组成的两层结构。

我国高速铁路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道为0.4 m,有砟轨道为0.7 m,基床底层厚度为 2.3 m。

(2)基床表层路基基床表层的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其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其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过基床底层土的长期承载能力。

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优良的级配、较高的密实度、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能够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我国高速铁路基床表层要求填筑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其材料规格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要求。

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压实标准级配碎石压实系数K ≥0.97地基系数K30(MPa/m)≥19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55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

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120 MPa,且Ev2/ Ev1≤2.3。

(3)基床底层路基基床底层填料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A、B组填料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符合防冻胀要求。

路基填料最大粒径在基床表层内应小于60 mm,在基床以下应小于75 mm。

基床底层压实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压实标准化学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压实系数K ≥0.95 ≥0.95 ≥0.95地基系数K30(MPa/m)—≥130 ≥15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40 ≥40 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kPa)≥350(550)——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80 MPa,且Ev2/ Ev1≤2.5;2.括号内数字为寒冷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强度值。

铁路路基第7 页共14 页3.路堤基床以下路堤宜选用A 、B 组填料和C 组碎石、砾石类材料,其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C 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

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压实标准化学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压实系数K≥0.92 ≥0.92 ≥0.92 地基系数K30(MPa/m )—≥110 ≥130 7d 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kPa )≥250——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45 MPa ,且Ev2/ Ev1≤2.6。

工后沉降是指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

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

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路基工后沉降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 mm ;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满足下式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量为30 mm 。

2sh sj0.4R 式中sh R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 5 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设计行车速度(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cm)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cm)沉降速率(cm/年)250 ≤10 ≤5 ≤3300、350 ≤5 ≤3 ≤2至于各种特殊地区路堤的填筑要求以及路堑、路基排水、路基防护、路基支挡等问题不再详细介绍。

铁路路基3.过渡段(1)设置过渡段的原因铁路线路是由不同特点、性质迥异但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构筑物(桥、隧、路基等)和轨道构成的。

由于组成线路的结构物强度、刚度、变形、材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必然会引起轨道的不平顺。

为了满足列车平稳舒适且不间断地运行,必须将其不平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例如,与桥梁连接处的路堤一直是铁路路基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路基与桥梁刚度差别很大,一方面引起轨道刚度的变化,另一方面,路基与桥台的沉降也不一致,在桥路过渡点附近极易产生沉降差,导致轨面发生弯折。

当列车高速通过时,必然会增加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引起列车与线路结构的相互作用力的增加,影响线路结构的稳定,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在路基与桥梁之间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可使轨道的刚度逐渐变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路基与桥梁之间的沉降差,达到降低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减缓线路结构的变形,保证列车安全、平稳、舒适运行的目的。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2)路桥过渡段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段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过渡段长度按下式确定,且不小于20 m。

L=a+(H-h)·n式中,L——过渡段长度(m);H——台后路堤长度(m);h——基床表层厚度(m);a——倒梯形底部沿线路方向长度,取3: 5 m;n——常数,取2~5。

第9 页共14 页台尾过渡段设置2)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应满足上述有关要求,并掺入5%的水泥。

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 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 MPa。

3)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灰土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碎石、灰土填筑应满足Evd≥30 MPa。

4)过渡段地基需要加固时应考虑与相邻地段协调渐变。

5)过渡段还应符合轨道特殊结构的要求。

6)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按大致相同的高度分层填筑。

距离台背2.0 m范围内应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并适当减少分层填筑厚度。

7)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实验。

(3)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所示。

寒冷地区过渡段设置应充分考虑与横向结构物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如图所示。

横向结构物顶面填土厚度不大于1.0 m时,横向结构物及两侧20 m范围内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如图所示。

一般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 m)过渡段寒冷地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 m)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 m)过渡段(4)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1)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 1.0 m,台阶高度0.6 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所示。

2)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挖入深度不应小于 1.0 m,台阶高度0.6 m左右,如图所示,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应位置相同。

硬质岩石堤堑过渡段软质岩石或土质堤堑过渡段(5)其他过渡段土质、软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设置过渡段,并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

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连接处路基应设置过渡段,并符合轨道形式过渡要求。

两桥之间、桥隧之间及两隧之间的短路基宜采取适宜措施,平顺过渡;当两桥间为小于150 m非硬质岩路堑时,路基基础可采用桩板结构或保证平顺过渡的工程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