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 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 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 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 弃萧红而去。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 《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 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 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 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 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 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 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 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 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 困苦。
人物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 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 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 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 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 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 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颠沛流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 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 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 《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 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 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 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 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 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 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名家点评





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 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 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 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 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 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 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 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创作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 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 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 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 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 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 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 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 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 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 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 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 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 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萧红
(1911-1942)
作者介绍
萧红故居
画忆萧红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 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 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遗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ai)莹,中国近现代 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 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 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 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 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 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 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 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 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 张去世于香港
故居纪念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
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纪念馆成立于 1986年6月11日(端阳节萧红75诞辰之时),于 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 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 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馆外观整体建 筑风格古朴庄重,色调以灰色为主,与萧红 故居协调辉映。隶属于呼兰县文化局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 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 和社会的深刻而复杂理解。她把“人类的 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 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 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 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 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 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 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 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或 许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 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 异性一块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 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 譬如拜伦。也有不折腾的,像张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 自知,太过冷静;就生命力而言,张爱玲是弱了些,远不及 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聚气写几篇 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我能够想象, 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 个身心都打开了,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 嗅觉、自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 写作怕也不会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去写了,两年 已是极限了。
情感破裂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 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 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 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 矛盾就变得尖锐。两人的感情纠葛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 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6年7月16日,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 补裂痕,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 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 艺》上。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没住多久,萧 红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的资料收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