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第一要素。

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尤其如此。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导入激趣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初中生大多数都处于意志薄弱的阶段,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一旦遇到不感兴趣的事情,会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发展。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法及时再现、又无法结合模型演示讲解的学科。

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效率。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转变学生对历史的消极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万事开头难”,凡是开了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往往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

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有趣。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设计导语。

所设计的导语要精炼,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我们都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同归祖国,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呢?他们是怎样侵占香港的呢?”在如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吗?你们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再如讲解《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传说,大多都是反映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

你们知道古代传说中都有哪些英雄人物吗?他们都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吗?为什么炎帝和皇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呢?这时同学们都产生了好奇心,都很想知道这些件事,情绪非常高,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到了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中。

他们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节课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室,调动视听。

创设情景
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老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随后教师可以选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争场面,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查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授课激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

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

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

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初涉浩瀚无际的历史海洋,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三、在教学活动中设疑
四、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

面临某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习种生实际的任务。

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学证生产生真正的学兴趣。

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

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

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参考文献:
[1]吴海慧《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6.
[2]六习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初中语文教学》铜仁师范学院学报2004.
[3]任张爱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