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我国已发现为害大豆的害虫100多种,发生普遍、对生产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
为害大豆的地下害虫与其他作物相似,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现笔者根据生产实际,将大豆生产上常见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
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
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
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的2龄幼虫体色乳白;4龄幼虫逐渐变为鲜红色;脱荚入土后的幼虫由红变黄。
蛹为长纺锤形,赤褐色,体长5~7mm。
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远距离轮作。
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其越冬场所是豆田,成虫飞翔能力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
在距前茬大豆田1km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0%左右。
②深翻土壤,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
③选用优良品种。
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无毛品种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受害轻,因而可选用
无毛品种,可减轻虫害。
2、药剂防治。
当田间成虫盛发期,连续3d累计100m 双行蛾量达100头以上,或平均100荚卵量达20粒开始防治。
①敌敌畏熏杀成虫。
在8月5日左右成虫盛发期防治,方法是将玉米瓤每1cm分断成1节,浸入敌敌畏原油中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
②防治幼虫。
于8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灵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mL/hm2,对水150~300kg/hm2喷雾1次即可。
二、草地螟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
以幼虫在大豆叶间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吃光绝产。
成虫为灰褐小型蛾子,体长8~12mm,翅展20~28mm,前翅生有黄白色条纹和斑纹,后翅生有不明显淡黄白色条纹。
卵椭圆形,白色,卵面稍凸起,底部平。
幼虫头黑色有白斑,前胸盾板黑色,有3条黄色纵纹。
虫体黄绿或灰绿色。
幼虫共有5龄,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入土作茧。
茧长筒形,直立于土表下。
蛹淡黄色。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当草地螟成虫把卵产在如灰菜、蒿等杂
草上但还没有孵化以前,清除田间杂草以及地头、地边杂草,可消灭一部分虫卵,并减少早期孵化幼虫的食料,对减轻虫害有一定作用。
2、药剂防治。
当田间调查,大豆每100株有幼虫30~50头,旬平均气温20℃左右,大部分幼虫在3龄期,进行防治。
用2.5%敌杀死乳油300~450mL/hm2,或37%杀虫先锋乳油280~350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500mL/hm2,对水150~250kg/hm2喷雾。
三、红蜘蛛
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
幼螨及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叶背面吸取汁液。
被害叶初呈黄白色斑点,以后渐变成锈褐色大斑,严重时全叶变黄卷缩,枯焦。
造成植株枯死,减产严重。
5.1形态特征
雌性成螨椭圆形,体长0.4~0.6mm,红褐色,体背两侧各有黑褐色长斑1块,有时分隔成前后2块。
雄螨体长0.25~0.35mm,体色红、黄、绿或黑绿色。
卵圆球形,光滑,初产时无色,渐变暗红黄色。
幼螨近圆形,有足3对。
初孵时无色透明,取食后变为暗绿色。
若螨有足4对,红色,体侧有明显块斑。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在秋收后进行秋翻地。
在晚秋、早春清
理田园和路边枯枝落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药剂防治。
用2%阿维菌素2 000~3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或73%克特乳油2 500倍液喷雾防治。
每7~10d喷1次,连喷2~3次。
四、蛴螬
蛴螬俗称蛭虫,是金龟子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
蛴螬栖息在土壤中,咬食作物幼根及茎的地下部分,造成植株断根、断茎,枯萎死亡,农田缺苗、断垄严重。
成虫体长16~21mm,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
卵椭圆形,白色。
幼虫体长3cm,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身体弯曲,多皱褶。
蛹淡黄色。
防治方法:
田间调查,平均有蛴螬3头/m2时,开始防治。
1、农业措施。
结合中耕除草,将土层内的幼虫挖出来杀死。
2、药剂防治。
①用3%呋喃丹颗粒剂25~30kg/hm2,结合播种施肥施于播种沟内。
②用5%甲拌磷颗粒剂30~
50kg/hm2,结合播种施于播种沟内。
③用总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含量10%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五、地老虎
地老虎俗名截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地老虎幼虫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
以幼虫为害大豆,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白边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mm,翅展42~45mm,灰褐色。
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宽边,环形纹、肾形纹皆为灰褐色。
幼虫体长43~46mm,腹部背面毛片后面2个比前面2个稍大,臀板黄褐色,体表光滑无颗粒。
防治方法:
田间调查,平均有幼虫0.5头/m2时,开始防治。
1、农业防治。
深翻灭卵,秋后在有地老虎虫卵的地块,实行深翻,卵翻入15cm以下土层中后死亡70%,可大大降低越冬虫卵基数。
2、药剂防治。
①毒饵诱杀。
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0.5 kg、豆饼50kg、水50kg配成毒饵。
先将豆饼粉碎、炒香,然后用水溶化敌百虫,再与豆饼混拌均匀,于傍晚撒在被害田,用量15~20kg/hm2。
幼虫夜出活动取食毒饵后中毒死亡。
②用总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含量10%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作者单位:161520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