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我见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我见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我见
一、从小培养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养成理解题意的习惯
1.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一道应用题能否解答出来,决定于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

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刚涉及到应用题时。

由于小学生识字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感性体验。

所以读题,理解都有困难。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

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对于易混淆的词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多”等。

教师除了对词语的含义解释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

这样学生对读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划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便于解决问题。

2.应用题的事理要清楚明白。

前些时候看到一个材料,说到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知道总数和一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所有学生都能对答如流。

即使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单靠记住类型也是解决不了的。

3.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其次,才是确定算法的问题。

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

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先讲
例题,又不事先提醒。

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错误。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答的正确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
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

这就对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上述的错误。

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情况更为复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弄明白题里所讲的事,再将题里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然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算”。

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不能缺少的步骤,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

4.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并不全是数学问题。

有的是事物本身学生不熟悉,有的是文字叙述学生看不懂等等。

这就需要有的放矢,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

如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四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高度每升高1公里,气温大约降低6度。

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公里的地方,气温大约是多少度?这道题放在这里好不好,这里不讨论。

可是这道题的事理,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生疏的。

有一个老师,为了教好这道题,在教学以前,特意借了一个温度计,挂在教室里,每天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

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有了感性认识,再教学这道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计算也就不难了。

这个老师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位老师抓住了使学生弄清应用题的事理这一重要环
节。

二、对比、联系,提高解题的精确度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精确度,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对比、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常用的对比、联系方法有:
1.对比、联系题型。

不论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

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

比如“6个苹果吃了2个,还有几个?”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6-2=?”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句话“6减2的差是多少?”或一幅线段图(或实物图)来描述。

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2. 对比、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惧心里情绪。

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
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

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