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李雪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青铜及青铜时代1、什么是青铜?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

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

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

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

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

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

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

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

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

(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失蜡法的特点: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

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炊器:鼎、鬲、甗盛食器:簋、盨、簠、敦、豆1、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

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圆鼎《大盂鼎》方鼎《司母戊鼎》、《杜岭方鼎》。

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楚王问鼎中原)大盂鼎(西周):出土于陕西,铭文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对贵族盂的策命,周王赏赐给盂奴隶1079人。

司母戊鼎(商):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

现在也叫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为了祭祀其母亲戊铸造的。

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后因过大重不易搬迁,太硬仅截一足都难,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

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

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稍后,国民党政府欲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

建国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比较司母戊鼎与杜岭方鼎的区别)2.鬲(lì力):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chi音齿)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3.甗(音yǎn演):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置食物;下部为鬲(lì力),置水。

甑(zeng音赠)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bì)。

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铜甗(yǎn)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4.簋(音gul鬼):簋是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具。

相当于当现在的大碗。

据文献记载: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

利簋(西周)(p14):铭文记载作于武王伐纣后的第八天5.簠(fu甫) :古代食器,即文献里的“胡”或“瑚”。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古文献说:“方曰簠,圆曰簋(guǐ)。

”6.盨(xu须) :古代食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7.敦(音duì对):古代食器,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8.豆(dou 音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二、酒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饮酒器:觚、爵、觯、角温酒器:斝盛酒器:尊、罍、瓿、壶、卣、盉、鸟兽尊、兕觥、方彝挹酒器:勺(斗)1.爵(音jué决):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三足一般是为了便于在器身下部生火加温。

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

青铜爵上那一对形若蘑菇或伞形的立柱究竟作什么作用?(放置过滤网)2.角(jiao 音角)角形状似爵,由爵衍生而来,其前后都是尾。

无两柱,一部分有盖。

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3.觚(gu 音估):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

整个觚(gū)体分为三段。

通体呈X形,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4.斝(音jiǎ甲):古代大型温酒器。

有三足、两柱、一鋬,平口,无流及尾。

盛行于商代。

5.觯(音zhì):古代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6.兕觥(音sìgōng 四公):古代盛酒或饮酒器。

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子多做成立体的虎、象、鸟等动物形象。

7.尊(zun 音尊)古代盛酒器。

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

龙虎尊(商):三龙三虎相间,造型盂纹饰达到完美结合。

四羊方尊(商):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此尊造型雄奇、瑰丽,纹饰精细。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8.鸟兽尊: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似鸟兽形状,统称为鸟兽尊,主要有鸟尊、象尊、羊尊、虎尊、牛尊等。

它们是另一种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

妇好鸮(xiao)尊(商):这是一个猫头鹰形的一个尊。

象尊:这种鸟兽形的东西发现得很多,造型是很生动的。

9.卣(you 音有)古代盛酒器。

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主体部分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10.盉(he 音和)古代盛酒器。

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

11.方彝(yí):古代盛酒器。

高方身,有盖,盖上有钮(捉手),盖和钮形似屋顶。

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

12.罍(音léi雷):罍是大型的盛酒器,又可盛水。

罍(léi)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器腹很深,为了贮酒,不使酒挥发,口部为敛口并加盖。

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

13.壶:盛酒或盛水器。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立鹤方壶(春秋):高122cm,宽54cm,重64kg。

方壶形体巨大。

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

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

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

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三、水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盘、匜、鉴、缶、瓿、盆1.盘: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

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2.匜(音yi宜):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3.盂(yú):古代盛水或饭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考古发现的青铜盂数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

4.鉴(jiàn):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

形体一般很大,似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

盛行于春秋战国。

5.缶(fǒu):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

盛行于春秋战国。

6.瓴(líng):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

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前期。

四、乐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铙、鼓、錞于、镈、钟1.铙(音náo挠):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

形体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

使用时执把,饶口朝上,用槌敲击。

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

2.鼓:古代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

3、镈(音bo)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4、錞(chún 纯)于:亦称“錞“,古代军中乐器。

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

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代。

5.钟: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打击乐器(宫廷雅乐),有的大钟单独悬挂,称为特钟;有的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钟。

曾侯乙编钟:这个编钟是现在出的件数最多的,这套编钟,它是钟连那个钟架子,我们有好多在博物馆看那个陈列,那是复原的。

这个它是钟架子,都是原来的架子,在墓里边的那个架子,还摆得好好的。

那些零件和那个旁边那个铜人,这么托着,铜人连那个挂钩,这些都是原来的,上面都有铭文,根据这个铭文啊,记载它的部位,部位在什么地方。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