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北蔡镇中心小学卫秀娟“可能性的大小” 这一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概率知识内容,是课程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出现的,从而相关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本节课我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把生活中常见的摸奖活动引入课堂,利用上述贴近生活的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体会可能性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游戏、转盘游戏等。
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重视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可能性大小》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商场摸奖”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摸球,让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从而自己用所学知识去揭开这抽奖的奥秘。
特意给学生设计了二个活动。
活动一:从“黄球、白球数量各不相同的盒”中摸球,以此来验证那种球多,所以摸出来的可能也大。
老师准备好材料,让每个学生摸4次,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参与度,学生的兴致很高,摸一个是白的,再摸一个还是白的,学生都渴望摸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当摸出黄色时就欢呼跳跃,最终试验结果真是那种球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大。
活动二:从“黄球3个、白球3个”盒中摸球,以此来验证摸出的次数是否相同.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
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总之通过摸球的活动,运用“交流——猜测——试验——分析”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感知——模糊——理解”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正确地认识,深入地理解了概率统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某些环节中,对学生扶得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没有让学生充分举例生活中可能性大小的运用。
还有在课堂教学中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不到位,没有注重差异教学,同时由于赶时间进度,因此处理时较为简单,没有真正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另外还得关注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关注,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确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