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事

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事

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事
云南陈华
当我们乘坐时光穿越飞船,返回到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古战场。

这里呈现的是一片悲怆凄凉的景象,赵国的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或俘虏,统帅赵括被杀。

强劲的赵国遭受了颠覆性的打击,它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赵国终于走到了灭亡的境地。

这是一个真实的史实。

从敌对双方来看,秦赵两家势均力敌,而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赵国的统帅赵括身上,他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最终中了秦军的计谋,使得赵国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更不能缺少。

否则,赵国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我们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前人的书本理论。

这些理论知识,有的属于正确理论,因为它们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例如,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他创立的望、闻、问、切四疹法,直到今天,医生们还在采用这种方法诊断病情。

这说明了前人书本中的正确理论是一笔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同样,先辈们的书本知识并不尽善尽美,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论。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这一论断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
近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这位先哲的错误。

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的观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这两个铁球,一个重10磅,另一个重1磅。

当伽利略站在斜塔上,将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时,结果这两个铁球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这个著名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从而说明了古代先贤的观点也需要检验,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以前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实践检验证明,“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记得某杂志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中年妇女,一个居住在城市,另一个居住在农村。

一天,两人同时到一家医院去看病。

经医生检查,她们两人患的是同一种病,都是乳腺癌。

当城市妇女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顿时心情显得焦虑不安。

因为她懂得很多文化知识,知道自己患的是绝症,尽管她在内心反复叮嘱自己要冷静,不能急躁。

但是她始终无法摆脱紧张情绪的干扰,由于长期的过度焦虑,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一年之后,这个妇女就离开人世了。

相比之下,农村妇女显得幸运得多。

她目不识丁,最初只知道胸脯长了一个包块,感到不好受,于是就去看医生,医生告知了她的病情,要她住院治疗,她也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病情有所缓解,于是便要求出院回家调养,医生也同意了。

这个妇女回去以后,天天下地干活,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

可是一年以后,她的病情
又复发了。

因此她不得不第二次住院治疗。

在病房里,她从病友口中得知,去年同她一起看病的城市妇女已经不在人世了。

得知此消息,农村妇女依然很淡定。

她认为,“人的生死,命中注定。

我一个庄稼人,只知道同农活打交道。

真要是有那么一天,阎王要我走的话,我也觉得此生很满足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农村妇女平平静静地住院,然后又平平静静地回家干农活。

三年过去了,这个患乳腺癌的农村妇女依然平平淡淡地活着……该故事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在某些情况下,良好的心态比纯粹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总之,对于书本知识,我们不仅要活学,而且还要活用。

学以致用,才是书本学习的真谛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