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下12《番茄太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4下12《番茄太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番茄太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课堂上通过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

如何实现,我们先要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

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正确地把握理解教材。

做文本的知音,意味着需要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意味着教师要解读教参但不依赖教参,也意味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地阅读积累,以丰厚我们的积淀.修养。

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对明明这位盲童的关注,对明明迫切地需要“光明”的内心体验,我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课始,经过初读交流,学生已经知道明明是位盲童。

然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盲人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说说人在完全的黑暗之中是多么痛苦,从而感受到明明的世界,真正从心里激起对明明的同情与关爱。

从感受入手,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那份纯真的同情,能有效地激起学生进入文中人物角色,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理念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

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对话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在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中,本课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想象盲童众多的生活不便,拉近学生与盲童的距离,引导学生渐渐走入文本。

运用恰倒好处的音乐、录像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也为下面的教学铺就了“情感的红地毯”。

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对课文原文的把握,理清课文脉络,为学生学习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词语的教学稍显平淡,没有很好的联系课文,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