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借物抒情
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 相似之处。
(二)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雪》中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 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 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 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 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日》一文作者借飞蛾和夸父歌颂了不顾一 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 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 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雷电融为 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 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 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
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鞭挞了“海鸥”“海鸭”“企 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 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 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借物抒情的形象
兰 花 : 高 洁
竹子:虚心 有气节
红叶:历风霜而愈红
六、作文训练 1、题目:_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
古语说,情动而辞发。淡雅的菊花,寄托了诗人隐逸的情怀; 亭亭的莲花,表达了君子出淤泥不染的情趣;简朴的陋室,宣泄了 文人安贫乐道的品质……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最熟悉的校园有没 有一种事物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校园中的某一种物或某一 处景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提示:把文题填充完整,如落叶、小草、台阶、跑道…… 要求: 1、多留心身边事物。善于发现并捕捉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亮点” ,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2、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善于对“物”的特征作细致描绘,抓住事 物的特征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3、运用细致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摹事物,在富有层次的描写中把 感情恰当地融入到事物中,抒发情感。 4、有创意地表达,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透视深 刻的人生哲理。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
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
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 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
“萝卜”
归纳:萝卜平凡的外表的下面,是怎样美丽的 内心,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我们若拥有光华 灿烂的内心世界,那我们就是美丽的.
2、采用的表达方式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借物抒情的思维要点:
第一.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 认识客观事物。如巴金《日》 第二.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 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如高尔基《海燕》 第三.由个别到一般。思考生活,也包括将自 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的情绪和情 感的概括。如纪伯伦《浪之歌》
【例文四】珍珠与蚌
珍珠以圆润、光亮为美,所制的饰品往往得 到人们惊羡的目光。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蚌, 想过拿自己的生命来换一颗珍珠的蚌?其实,蚌 是伟大的,它一直在用自己的血肉含着一粒沙子, 直至孕育出一颗珍珠,它牺牲了自己。而一颗珍 珠又可以为我们带来多少惊喜。 蚌在付出着,却没有得到什么。大概,这就 是它所追求的吧。
四、借物抒情作文要求
1、立意要明确
“托物寓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 的思想,作者的感情。所谓“情意为主,景 (物)为实”,思想感情是主要的,我们要 由小见大,借自然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情感。
2、描绘要具体
文章的立意明确了,怎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情 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生动感人呢?这就首 先要抓住所托之物的“形”,进行具体的描绘。 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指它的局部 特征。
【例文五】绿叶
喜欢上绿叶或许不只因为绿色,更重要的是它 那平和而不张扬的个性。默默地,孕育着它的生命, 一年就是一生,不必有漫长的等待。春天,自然而 然地生长出来,没有惊喜,也不需要关怀。在风雨 中,顽强地挺过这短暂而美丽的一生。当秋天到来 的时候,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顺着风轻轻的飞 舞,悠悠地打着旋,转着圈,在空中划下一道美丽的 弧线,最后恋恋不舍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么绿叶对根的情 谊想必就是如此吧!
2、课本P79
写作实践二、三
以上三个题目任选一个进行写作实践。
【例文一】苔藓 苔藓,竟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绿色小生命: 它没有云杉的挺拔高大,也没有花儿那样的阵阵 清香。它只是一片矮矮的小生命,成千上万挤挤 挨挨地生长在一起,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它 在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在人迹稀少的冰雪极地, 也照样顽强地生长。 苔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 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 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 得赞扬的。 我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例文二】青苔 青苔不会开花,哪怕一朵小小的花;青苔不会 结果,哪怕一颗小小的果。它们几乎被人们忘却 了,但它们并未轻视自己的力量。它们默默地、 执著地奋斗着,用自己整个绿色的生命渲染着块 块岩石。有沃土和阳光,可以长出奇花异草,但 在一块块岩石之上,除了青苔,又有谁能留下生 命的颜色,开拓出茵茵的“绿洲”?!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令人敬重
4、过渡要自然
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插上想象的翅 膀,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 舒卷自如。这样写似乎很散,但他却要求 “神不散”,因此要做到文章中除了有一根 思想感情的红线外,还需要有较明显的却又 是自然的句、段作为过渡。
五、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要注意的 问题:
二、借物抒情的思维过程——联想
联 想
物象
人情
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 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举例
素面朝天
毕淑敏
看看我们的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 一朵花,都不化装.面对骄阳.面对暴雨, 面对风 雪,他们都本色而自然.他们会衰老和凋谢,但衰 老和凋谢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得人类. 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借景抒情,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写作 (一)古人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写作手法,它 手法,它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从 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从古至今很多文章里面 古至今很多文章里面都有借景抒情 都有借物抒情的运用。 的运用。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 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这就要求作者善于细心观察,角度新,表现 手法要新颖多变,语言要生动形象传神。要适当 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 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感情。
4. 寄情于物,塑造托物言志的艺术形象。
在状写事物时倾注作者的深情厚意,字里 行间都洋溢着这份真情。这样的物就有了思想、 有了灵性,而且具备了典型意义,这样就可以顺 理成章地完成言志的使命。
第二单元写作实践
教学目标
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 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 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什么叫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 (动物、植物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 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 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 手法。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 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例文三】火柴
火柴,细细的身子,绿色的头,它们平常而又渺小。 近百根火柴睡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虽然挤挤拥拥,但是 它们还是排列得整整齐齐,默不作声。等待着,等待着人 们用上它们的那一瞬。 它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可是, 如果没有火柴,能烹出香甜可口的饭菜吗?当火柴为人类 做出贡献的一瞬,也就是它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牺牲 了自己,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火。它们不像蜡烛,用紫红光 焰和洁白如玉的外衣打扮自己;更不会在燃烧的时候像蜡 烛那样淌下伤心的眼泪,怜惜自己。 它们毫不犹豫,“嚓”地一声,转眼就成了灰烬。这 短暂的生命,竟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所以,我说它们是 伟大而崇高的!
3、联想要恰当
既然是“托物寓意”,就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 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想、运用象征 手法的基础。 如《爱莲说》的莲和君子的类比点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 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直”——品行高洁
《组歌》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 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 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 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 联结起来。诗人歌颂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三)小结
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 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 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 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 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 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拓展联想
根据下列“物”或“意”,说说可寓之“意” 或可托之“物” 1、物:〔1〕铺路石 〔2〕树根 〔3〕春雨
2、意:〔1〕无私奉献〔2〕坚忍不拔 〔3〕奋发向上〔4〕默默无闻
要求:
1、多留心身边事物。善于发现并捕捉最能触动 自己心灵的“亮点”,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2、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善于对“物”的特征 作细致描绘,抓住事物的特征赋予其一定的象征 意义,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3、运用细致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摹事物,在 富有层次的描写中把感情恰当地融入到事物中, 抒发情感。 4、有创意地表达,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广泛 的人生现象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