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摘要:从1999 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首先搜集历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数据,并依据2003-2007 年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找出了就业难的原因。

其次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1)模型,结合供需分析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人数和失业情况进行了预测,应用相关分析对如何增加就业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对策预测Abstract:Since 1999,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very stern when the university increased enrollment's graduate entered the work place one after another. The paper has conducted the statistical surve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tatus. At first it collected the data of all previous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an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2003-2007 year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iscover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from many aspects. Then it has mad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used gray GM (1,1) model, by the union supply and demand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the inactive status carries on the predict that how the applic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 Keywords: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GM(1,1) model, Countermeasure, Forecast 引言对于2008 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7 年增长13%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 万人,比上年增加64 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1.1 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 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

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

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

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从1999 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

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 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 月份的数据。

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1996~2006 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

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而2006 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 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每年的9 月1 日,2004 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2.6%,2006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87.49% (截止时间为12 月31 日),2007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0.9%。

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不言而喻。

1.2 调查问卷数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对毕业生人数,失业人数,就业率,招生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搜集,同时结合各大门户媒体及网站2008 年度相关调查统计撰写了此报告,主要参考文字及数据来源如下: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 )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

二、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的冬天》。

三、《2008 大学生就业周刊》1-20 期。

四、《中国教育周刊》“全面关注2008 大学生就业”栏目。

五、北方网/《2007 大学生就业问题年终盘点》。

六、大众网/default.htm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七、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2007 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

八、其它形式的分析报告及问卷调查。

1.3 状况描述结合2008 年全国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来看,2008 年各行业的就业前景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1.3.1 需求趋于增长、可提供较多职位的行业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高新技术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学生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师范类毕业生仍会供不应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等类以及工科的仪表类、纺织类人员需求都会增大;外语类中的复合型人才,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有些行业的需求容量仍较为有限。

1.3.2 2008 年需求情况与2007 年大体持平的行业2008 年,机械类、材料类、外语类大语种、医学类、管理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价格学、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金融、财经等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2007 年相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 比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

其中个别一些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重点将移至大中城市的基层、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

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虽然总体需求量较大,但因其业内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受此影响,此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不会再出现如同以往那样火爆的场面。

1.3.3 整体需求趋降的行业从行业类型看,需求趋降的主要是农、林、牧、渔、制造、建筑等行业,尤其是农、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仍然趋紧,但不能一概而论。

以各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较旺。

建筑行业的人员需求虽然较大,但该行业目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体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却不旺。

从学科类型看,需求趋降的主要是文史哲类人才。

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仍难见好。

1.3.4 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种类根据大众网(/default.htm)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我们将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按性质分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其它。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2%、22%和22%,此外依次是三资企业(12%)、城市集体企业(5.3%)、私营企业(4.7%)和其它(2%),没有一位学生选择去科研单位或者乡镇企业。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有了更为广泛的范围,但由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这一类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的优势,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跟职业种类的选择呈现一致性,依次为公务员(31.3%)、教师(29.3%)、企业职员(20.7%),技术工人(13.3%),其他(3.3%)和农民(2.0%),没有人选择军人。

1.3.5 就业地区流向我们通过对03~05 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一些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5 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趋势。

毕业年份留沪百分比沪外工作百分比意向实际意向实际2003 95.23% 99.5% 4.77% 0.5% 2004 95.6% 98.1% 4.4% 1.9% 2005 98.39% 95.1% 1.62% 4.9% 表1:应届毕业生流向意向及实际流向表从表1 中可以看出,无论从就业意向还是实际就业,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工作。

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招收的学生一般在本地生源,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工作。

如果说上海籍学生不愿离开上海,那么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学生,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见表2:毕业年份调查学生数留沪百分比沪外工作百分比2003 7 57.14% 42.86% 2004 136 81.62% 18.38% 2005 214 76.17%23.83% 表2:外地生源实际流向表调查得知,从2001 年春季起上海市开始招收外省市高校学生,当时仅有两所高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很少。

近几年上海的高校招生纷纷想外省市拓展,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外招生增速快、量大。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外地生源学生毕业以后都选择留在上海工作。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毕业前夕通过“专升本”方式考入上海地区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为以后留沪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当部分的外地学生虽然没有考上本科,仍然可以通过暂住证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继续留在上海工作。

不过由于上海市户籍政策的调整,人才柔性政策的实施,引进人才进沪门槛逐年提高,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留沪的难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6 度越来越大,故而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原籍或到沪外工作。

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我们收集到了进几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学生失业人数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扩招以后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失业人数则呈绝对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