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第一节课要讲的话

高三语文第一节课要讲的话

高三语文第一节课要讲的话
大多数同学是带着高涨的热情进入高三的,这种热情能维持多久呢?我不想给大家泼冷水,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热情容易像水蒸气一样无声无息的挥发散失,最终留下“无动于衷”的心志,“麻木冰冷”的眼神。

所以,第一节语文课,我不想洋洋洒洒,慷慨陈词,澎湃激昂的言谈既能让人充满斗志,也可能使人盲目乐观或彻底绝望,只有落到实处,在正式上课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帮助大家顺利闯关。

这一节课,我就以“学好语文”为出发点,谈谈自己从高三教学中总结出的最切身的体验,算是为大家一年的征程开山辟路。

一、走出误区,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对于语文学习,大家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这些误区,有的是将语文和其它课目进行比较,放大了某些细微的现象而产生的错觉;有的则是错误认识语文本身的特点,而在畏难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偏见;有的则是在高功利追求下,屈服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情的差距而形成的主动放弃。

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
(一)语文科目拉不开分数,不如在其它科目上多花功夫。

这种认识大有市场,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通家长,从学校里的老师,甚至包括一些语文老师,到我们在座各位同学,都深受这种认识的毒害。

确实,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同一层次的班级,语文平均分相差不过一两分,或零点几分,但如果以此作为语文科拉不开分数的依据那就大错特错了,君不见语文最高分也有上140的,
130分的也大有人在,相对于八十分、九十分,这其间的差距是惊人的,如此看来,放弃语文,主攻其它科目,在每分必争的高考竞争中,无异于自毁长城。

(二)语文学习需长久积累,高三努力一年也于事无补。

“语文需要积累”,这句话是语文老师提得最多的,也是语文成绩不好的同学常挂在口头上的挡箭牌。

语文包罗万象,传承华夏五千年古老文化,承载现代文明五光十色的思想理念,既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中,又在其它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其特点而言,不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大家的积累不是不够,从出生到现在,十几年的阅历,生活中的点滴,课堂里老师的讲解传授,书报电视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其实都是以积累的形式存储在大家的脑海里,只要加以系统分类,也许就是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适当回复再现,也许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不过大家现在还没有学会去整理,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的分量,故而觉得无知,一片空白。

因而在高三一学年,大家一方面要通过有限时间,去积累一些与考试息息相关的内容(考纲中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也就是更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现有的积累,或者重新挖掘,或者反复强化,或者补充完整,或者梳理分类,相信在老师帮助下,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化积累为分值。

(三)语文考试具有偶然性,不学习的同学反而考得好。

这种说法有点偏颇,我觉得,只要是标准化考试,就存在偶然性。

数学考试中,如做过几个相似的题目,故而得心应手,所以考得好,语文考试时,
熟悉某方面内容,恰巧被考到,自然比平常的分数高。

不过,由于语文涉及面广,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同学的语文成绩总是处于高低起伏的状态中,只要不学习的同学考好一次,其它同学就会产生不读书也会考得好的认识,继而影响自己语文学习的连续性。

实际上,大家在具体的学习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不断的消解这种不确定因素。

高考内容,考试大纲有了明确规定,再加上高考出题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大家在复习时,可以不断弥补自己的空白,让试卷中不会出现自己从未涉及内容,同时,反复强化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让一种出题形式都了如指掌,那么不确定的因素就能挤缩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考出好成绩就成了必然。

二、把握细节,是学好语文的保证。

就语文学习而言,细节,包括学习内容上的细节,一个常用字的音形义,一个成语的基本用法,虽然琐碎,但绝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大家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也包括学习行为、方法上的细节,因方法而形成习惯,由习惯而决定效果,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能决定同学们的最终成绩。

因此我从学习行为、方法的细节上,来谈几点。

(一)定时定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复习。

在语文复习上,大多数同学已经完全习惯了随心所欲的复习方式,有以下几种表现:1、跟老师的复习计划脱节,老师在讲现代文阅读,而自己却对诗歌鉴赏产生了兴趣,结果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没有能够掌握,而诗歌鉴赏又自学得不够深入,得不偿失;2、出现其他课目挤占语文学习的时间
的情况,在各个课目的圈地运动中,语文是受害者,当其他课目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时,学生第一个念头就是牺牲语文,形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语文成绩的提高;3、做语文试题时不够严谨,一般是选择题做了,而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一片空白,自己擅长做什么题目,就不断的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就放在一边,形成恶性循环。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定时。

(1)保证语文学习的时间,依据自己学习成绩,适当调整,但一定要保证连续性,可以加强,但绝不能中断;(2)确定练习的用时量,多少题,一般标准是花多少时间,我该花多少时间,如果出现超时,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这些都要仔细考虑。

2、定量。

(1)确保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是有针对性的,所用的题目也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而精心选择的;(2)依据自身特点,再选择一些题目,具体的题、题量可以与老师商量后确定。

3、计划。

(1)年度计划;(2)学期计划;(3)月、周、天计划。

可以用简要的文字写下来,以供督促约束。

(二)有的放矢,克服感觉定势的负面影响。

在《马丁•伊登》里有一个这样的情节,一次马丁向罗丝解释“黄汤”一词,是“随便什么喝了会叫你醉的东西”,于是罗丝让他用“人”来代替你。

马丁果然改过来了。

但一激动,又回复到原来的说法,该用“人”的地方还是用了“你”。

在我们身边,有些同学作文本上的病句,老师虽然改了几次,旧病还常常复发,因为他们拗不过自己的感觉定势,一写一说就成了
老样子。

一些知识点在高考前的练习中会反复出现多次,有些同学在自己原来做错的题目上工工整整的改过来了,但在高考中又出现错误。

也就是说,错误的意识一直纠缠着我们的同学,大家没有在高考前与之做一个彻底的了断,故导致失分,令人痛惜。

那如何克服感觉定势呢?
(1)加强理解,在明晓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例如《蜀相》中有一句“隔叶黄鹂空好音”,有些同学总是把“叶”写成“夜”,就是因为没有明白诗句的含义,造成的误写。

(2)集中强化,在反复翻阅中加深印象。

大家可以把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如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默写等,形成一个小册子,多看多想,效果尤为明显。

(3)讨论质疑,在互动中积极改善。

或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提出疑问,在一来一往中,潜移默化,记忆变得更为深刻。

(三)融会贯通,有效拓展思维的广度。

在高三学习中,许多同学会陷入一个怪圈,复习某方面内容,在近期的考试中,对这一类题目往往是得心应手,但进入另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在当前内容记忆深刻的情况下,对过去的内容却产生了陌生感,造成失分,或者对老师当前讲的东西非常熟悉,结果不管什么题目,都是同一种答法。

例如,有一次讲赏析语言描写,我选择了一篇质朴的文章做为例文来剖析,课后让学生针对一篇颇为绚丽的文章写一篇语言方面的赏析,结果有二十几个同学写到“这篇文章语言质朴”。

也就是说,大家在学习当中不断的颠复遗忘以前的内容,或忽略平行的知识点,造成学习的不必
要浪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大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做笔记,做一个关于知识点的详表,便于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

2、多思考,考虑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语文复习系统中的位置。

3 、理头绪,当前内容有什么特点,适合解什么样的题目,解题时要注意什么,都应该慎重考虑。

三、关注社会,是学好语文的助力。

这里不得不强调,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社会。

以六十分的作文为例,大多数同学做着苍白空洞的表达,口号式呼唤随处可见,所选的素材陈旧不堪,假话套话令人望而生厌,当司马迁、苏武等古人反复出现在文章中,当黄伯云、洪占辉在占领各个媒体时,又占据了高考试卷,这不仅让阅卷老师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更是反映了我们同学的视角还没有完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去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只能通过重复某些已有言论来凑满字数,写出来的文章,有一股浓重的腐朽之气,丝毫不能展示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而,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要在紧扣书本之余,还必须关注社会,一方面注意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提炼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读书看报的形式了解国际时事、社会民生,同时形成写时事评论、人物评论的好习惯,哪怕只是点滴之语,也能汇成汪洋大海。

以上讲了三点,走出误区、把握细节、关注社会,这三者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走出误区是心理准备,把握细节是行动指南,而关注社会则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提升,做到这三点,相信大家的语文成绩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