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以下是由PQ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仅供参考。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那些耗费体力、进行重复劳动的工匠们,与舞文弄墨的读书人相比较,地位是卑微的,尽管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

在古代西方,工匠们的地位和中国大体相似。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之前的手工劳作,工匠一度被认为将会被时代淘汰,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的专著《匠人》,为我们重新认识工匠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寓意提供了新视角: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匠人也称为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

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

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在由“匠人”、“匠艺”、“匠艺活动”三部分组成的《匠人》中,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理查德桑内特跨越了历史时空,用冷峻理性的笔触,梳理了西方历史上匠人的社会地位、劳动生活状况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

据他的考察,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

当今社会,并不是一味地鼓励人们去当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去复返。

笔者要说的是: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在高新技术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

工匠精神在中国的缺位
坦白地讲,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

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
被称为工匠。

如果你的面食做得很好,旁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好工匠。

工匠会根据气候、温度的因素,结合面粉的实情擀面,然后做出独此一家的面食。

同样,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

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

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

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

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

无数事实都表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大有可为,央视播出的系列电视片《大国工匠》中则有更直观的表现。

谈及工匠精神,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瑞士手表。

手表作为一种高精密的器物,完全是由手工制作完成。

而瑞士手表之所以名扬世界,就是因为精准、精确,工艺细致入微,工匠精神在此呈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值得我们敬重。

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在《隐形冠军:21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
优势》曾指出: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就在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身上。

这群“隐形冠军”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具有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

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

“德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

德国的工匠精神在多方面都有呈现,如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煮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称面条的分量,以此保证精确性。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超过22019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

回顾我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

《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底层人眼里,再多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保证衣食无忧。

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还愿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工匠精神就这样在无形之中逐渐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