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粘孢菌类,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真菌。
绿色木霉是木霉菌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种,目前在工业、农业和环境科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绿色木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腐生于木材、种子及植物残体上。
绿色木霉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酶系,如: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木聚糖酶等。
绿色木霉是所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菌株之一,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降解作用,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
同时,绿色木霉又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理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产生抗生素;重寄生作用,这是木霉菌作为拮抗菌最重要的机制;溶菌作用;竞争作用。
纤维单胞菌属拉丁学名[Cellulomonas (Bergey et al.,1923),Clark,1952] 在幼龄培养物中细胞为细长的不规则杆菌,0.5~0.6μm×2.0~5.0μm,直到稍弯,有的呈V字状排列,偶见分支但无丝状体。
老培养物的杆通常变短,有少数球状细胞出现。
革兰氏阳性,但易褪色。
常以一根或少数鞭毛运动。
不生孢,不抗酸。
兼性厌氧,有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可生长但很差。
在蛋白胨-酵母膏琼脂上的菌落通常凸起,淡黄色。
化能异养菌,可呼吸代谢也可发酵代谢。
从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产酸。
接触酶阳性。
能分解纤维素。
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
最适生长温度30℃。
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败的蔬菜。
康宁木霉菌丝有隔膜,蔓延生长,广铺于固体培养基上,菌外观为浅绿,黄绿或绿色,反面无色,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或互生分枝,分枝上又可继续分枝,形成2级,3级分枝,分枝末端即为瓶状梗.分生孢子由小梗相继生出面,靠黏液把它们聚成球形或近球形的孢子头,分生孢子卵形成椭圆形,壁光滑.单个孢子近无色,形成堆状为绿色,与此相似的还有绿色木霉! 此菌有很强的纤维素霉及纤维,二糖淀粉酶等,它能利于农副产品,如麦杆,木材,木屑等纤维素原料,使之转变为糖质原料佛州侧耳子实体覆瓦状丛生。
菌盖直径3~12cm,低温时白色,高温时带青蓝色转黄色至白色,初半球形,边缘完整,后平展成扇形或浅漏斗形,边缘不齐或有深刻。
菌肉稍薄,白色。
菌褶浅黄白色,干时变淡黄色,稍密集至稍稀疏,延生,常在菌柄上形成脉络状。
菌柄侧生(有孢菌株),或偏心生至中央生(无孢菌株),细长,内实,白色,长3~7cm,粗1~2cm,基部有时有白色绒毛。
孢子印白色;孢子近柱形,6~9µm×2.5~3µm。
黑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分生孢子梗自基质中伸出,直径15~20pm,长约1~3mm,壁厚而光滑。
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分生孢子。
孢子直径2.5~4.0μm。
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μm,褐黑色。
菌落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
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
有时在新分离的菌株中能找到白色、圆形、直径约1mm的菌核。
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
顶囊球形,双层小梗。
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粮食、植物性产品和土壤中。
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可生产淀粉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葡糖酸和没食子酸等。
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
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
侧孢霉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固体PDA培养条件下进行形态观察表明,所采用的嗜热侧孢霉菌株,菌丝丛枝状、有隔,分生孢子浅褐色,顶生或侧生.利用ITS序列进行分子分类发现嗜热侧孢霉与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ium)及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2种嗜热菌相距最近.嗜热侧孢霉的生长pH值范围较宽,在初始pH值4.0-12.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以4.0-8.0时生长较好.以还原糖含量变化和蔗渣减少量为指标,以蔗渣为唯一碳源进行液体发酵芽孢杆菌(Bacillaceae)细菌的一科,能形成芽孢(内生孢子)的杆菌或球菌。
包括芽孢杆菌属、芽孢乳杆菌属、梭菌属、脱硫肠状菌属和芽孢八叠球菌属等。
它们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
芽孢杆菌bacillus 杆菌科的一属细菌。
为好氧或兼性厌氧的杆菌,一般为革兰氏染色阳性。
在某种环境下,菌体内的结构发生变化,经过前孢子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芽孢。
芽孢对热、放射线和化学物质等有很强的抵抗力。
在化学组成方面,在芽孢内含有大量营养细胞中不存在的二吡啶羧酸的钙盐;在结构方面,芽孢的原生质外围有三层膜,从内到外是厚的皮层(cortex)、孢子壳和孢子外膜。
在芽孢杆菌属中,对种的划分是以菌体的大小、孢子的形状及其在菌体内的位置、糖的利用及其产物、能否还原硝酸,以及在高浓度的食盐条件下能否生长等为依据。
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和土壤中。
代表种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英语bacillus一词,也可作杆菌或整个芽孢细菌的通称。
球菌在微生物的检验中常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
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
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
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
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
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
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编辑本段]真菌的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
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mycelium)。
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colnny)。
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
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
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
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
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hauStorium)。
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白锈菌为小球状。
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组织体。
苗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和菌索(rhizomorph)等。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
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
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
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
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抱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
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有些真菌菌丝或孢子中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它能抵抗不良环境,待条件适宜时,再萌发成菌丝。
[编辑本段]真菌的繁殖体当营养生活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fruitingbody)。
真菌的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孢子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1.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
它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产生无性孢子。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1)游动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
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
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内。
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
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3)分生孢子(conidium)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袍子梗上脱落。
有些真菌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
袍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2.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减数分裂产生袍子的繁殖方式。
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于囊结合形成有性泡子。
其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质配,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
第二阶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
第三阶段是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
经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1)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
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2)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