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民目击》: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国晓

《全民目击》: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国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2012级三班《电视作品精读》课程论文(满分50分)文章题目:《全民目击》:真相往往只有一个作者姓名:国晓作者学号:201202050098内容提要:文章从四个角度分四次“目击”电影《全民目击》的整个过程,如影片传达的如出一辙:只有集合所有人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才是事件的全貌。

故事起起伏伏但又不是为追求奇特而起伏,龙背墙”的故事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在告诉这个道理:我们即便全民目击,真相未必大白。

有时候事实就是如此包涵温情,却又异常残酷。

但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关键词:犯罪悬疑片、法庭戏、真相、节奏作品简介:电影《全民目击》于2013年9月13日上映,此时正值中国电影市场最清淡的9月,这部由非行编剧导演,孙红雷、郭富城、余男等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获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上映仅十天,票房已过亿,占据日票房榜冠军宝座,截至10月13日累计票房1.7915万元。

片中故事围绕一场命案的庭审展开,孙红雷饰演富豪林泰,情人被撞死在地下停车场,而邓家佳饰演的林泰女儿成为最大嫌疑人。

林泰生意场上不择手段,但为了让女儿摆脱法律的制裁,不惜重金聘请余男饰演的顶级律师为独生女辩护,与郭富城饰演的金牌检察官展开对决。

影片通过闪回多线叙事从公诉,辩护律师和证人,三段式叙事减少犯罪事实,每个犯罪现场重建是无限接近真相,观众也随着从这三个角度分三次“目击”整个过程,只有集合所有人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才是事件的全貌,影片最终落下帷幕。

《全民目击》用法庭戏的方式讲述了全社会关注的杀人悬案,像这样的法庭戏在中国非常少见,但就个人而言,最为欣赏的则是本片利用情感这条内线来设置悬念,从而使得全片的悬疑性增加,而更加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影片不单单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影射社会丑态,更是在反思当下社会的一种病态。

如今正值这个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和数码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的时期,我们普通民众在信息的收集、分析、传播过程中逐渐走近“全民记者”时代,像骄纵的富二代违法犯罪、明星傍上大款、法律公正问题都是“全民关注”的话题,而《全民目击》的题材主要体现的正是富二代犯罪,上映时间适逢“李某某案”庭审阶段,一个是虚构的唇枪舌剑的电影庭审实录,一个是活生生赤裸裸的现实存在,两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的共同点。

且不说“李某某案”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内都将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我们不禁发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社会。

《全民目击》可谓是一部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电影,整部电影一大半都是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前半段的时候会觉得电影沉闷,情节几乎全部依赖大段大段的对白来推进,没有扎实的剧本和深厚的演技撑场就会变得沉闷非常,但影片通过不同人的角度把一个案件做了深度的剖析,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各种的形式逆转。

三次逆转剧情的发展和描述令人信服,整场电影观众被三段式叙述所引领,整个观影过程情绪会随着剧情的不断反转和突破而跌宕起伏,做到如此扣人心弦,在国产影片来讲十分难得。

最后的结局设计的是开放式的结局,需要观众去思考琢磨,这应该算是最大的一个悬念吧。

而通片可见,辩护律师、证人和公诉人之间的这些手段让我们知道了法庭上并不是单纯的正邪对立,泾渭分明,也让我们对庭审有了更深的全面认识。

故事起起伏伏但又不是为追求奇特而起伏,龙背墙”的故事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在告诉这个道理:我们即便全民目击,真相未必大白。

有时候事实就是如此包涵温情,却又异常残酷。

但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这样开放式的结尾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或许一切只是才刚刚开始。

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最后的真相吗?或许未必!一、跌宕起伏,节奏大师影片从片头开始就为观众的观影奠定了跌宕起伏的基调。

一方面,片头在镜头画面上主要表现为全景的航拍,影片外景地选在了天津,《全民目击》的90%外景均取自天津,选定拍摄路线为大沽桥、津湾广场和五大院。

摄像机沿着海河看过去,大沽桥很现代,河道也宽,直升机在桥的上空航拍,整个画面显得有起有伏,很壮阔,并且使得画面充满节奏感。

五大院的楼也有种独特的都市韵味,参差不齐的楼层也成为独特的画面变奏师。

当然画面中不会是单一的全景结构,车轮的特写将我们观众带入了主要人物的世界,人物的既定类型在特写和近景镜头中一一揭晓,若只是全景航拍将会带给观众审美疲劳的感觉。

另一方面,再去听影片真正意义上的节奏,片头刚开始是平缓带点忧伤的音乐,带领观众视野进入宽阔、平静的河面,接下来峰回路转,音调急上急下,重要人物一一出场,音乐的节奏感增强,混合汽车疾驰的音效,再看画面,感觉异常激烈,使观众充满期待。

不单单是影片开头的节奏感鲜明,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用它独特的节奏感牵动着观众那颗想要目击真相的心。

虽然只有70分钟长,但是导演和熟练的技术,利用每一个机会来误导观众,悬念巧妙,线索也变得扑朔迷离,故事会更有节奏感。

影片巧妙地利用了电影《罗生门》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女明星杨丹被杀案,为观众呈现了不同版本的案发现场。

而在创作手法上,影片充分利用蒙太奇手法,在观众以为即将得到事件的真相时,几次快节奏闪回的桥段又将案情一次次进行重新梳理。

在这一次次“倒带”的过程中,仿佛抽丝剥茧一般,案情似乎越来越复杂,剧情也越来越跌宕起伏,真相也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故事刚开始呈现的是喧闹的转播场面,采用捅声剪辑,通过新闻记者的声音将观众带入现场新闻报道的快节奏,言简意赅的交代了整个影片的背景和故事的起因。

新闻媒介的角色贯穿全篇,一是起到线索链接的作用,二是突出主题,达到让全民目击的效果。

个人认为,编剧非行就是借助新闻报道本身具有的精炼、简明的特质,通过记者的亲自调查采访一步步逼近真相的基本特征,来更好的结构全篇,达到展现现实的节奏感的目的,也就照应了主题。

有人认为陈思诚扮演的新闻导播是影片的一大败笔,原因是他不痛不痒的评论着眼前的一切,始终一副玩世不恭的表情,他的表演频频让人出戏。

而笔者认为,这正是他这个角色存在的价值,该角色就代表了部分媒体,全片可见新闻导播的运筹帷幄和指挥得力,像极了冥冥中的主宰者,部分媒体为了找噱头,将事件的一部分夸大渲染,或者取一个假标题吸引点击,顺其自然地成为事件命运的主宰,实际上报道内容与标题根本不符合,这种情况在网络媒体中尤为常见,出发点仅仅是为了赚取点击率。

而这样做不仅混淆了公众的视听,还使公众的品味不断趋于低俗化和盲目化。

由此导演非行有意的揭示社会现状的意图也可见一斑,这样揭露的快节奏让观众应接不暇,而从观影角度上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快感。

二、扑朔迷离,法断情网《全民目击》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来说,这部作品要的不是一个真相,而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亲情和救赎是故事的两大关键词,也是电影中最有主题色彩的灵魂要素,但如果完全剖析不免落入剧透的窠臼,而且最终“全民目击”的谜底。

一桩少女酒后驾车撞人致死的案件,充其量定义为过失杀人或是故意,但被撞女歌星杨丹是少女父亲的未婚妻,而且这位父亲是当地响当当的金融巨头,这就让案情变得复杂化、戏剧化,种种矛盾聚集在这对不寻常的父女身上,包括他们的私生活。

父亲保护女儿天经地义,所以他力邀以“逆袭战”著称的顶级律师周莉为女儿辩护,而控方检察官童涛则与林泰有着十多年的恩怨情仇,他会孤注一掷地为真相“辩护”。

法庭控辩之战颇为精彩,你来我往唇枪舌战斗勇斗智。

观众顺从地跟着剧情走,来不及猜测或判断,就会有新的疑点爆出。

这些谜团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一步步揭晓,但最终的问题还是围绕着法理和人情上面,当事人能不能勇敢站出来承担自己的罪过,才是影片的核心问题。

正是因为《全民目击》没有离开法与情的套路,才使得剧本情节处理的令人很有看头,一层一层打开包袱最后才抖出来了。

很多电影爱好者都喜欢猜测电影的最后结果,笔者相信这次判断出来可能有点难,人性各种各样,罪犯也有亲情的一面,情节与演员的表演相辅相成,这样就是成功的作品。

有人说影片结构照抄《罗生门》,案件抄袭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的说法真的对不起编剧导演集一身的非行。

就单单是节奏运镜这点技术,他们就不是能够学习的对象,再者说三次逆转是随着新线索出现而自然产生的线性发展,而非罗生门式对同一时间同一事件的平行交错。

三次逆转前的闪回镜头是为了进行充分的前情交代,此后的剧情时间线是一直向前景的。

而非行运用特写,大特写表现三大主演的正面交锋,用大量贴近现实的人物和情节丰富了整个故事,使得故事更加接地气,最后成品已经是一个完全本土化的独立故事,一般国产片中罪犯是要伏法认罪的,但导演非行没有处理得很刻意,而是让真凶一步步被突破心理防线,心灵将要得以救赎,最终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所以说抄袭《嫌疑人X的献身》,也不妥。

这样就看的出,导演非行在剧本上下了不少功夫,他的处女作《守望者:罪恶迷途》也是让观众享受了那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此番犯罪悬疑片的大胆试水也是诚意满满。

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在国产类型片中,《全民目击》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故事峰回路转,但又不是为奇而奇,结局升华至亲情,尤为感人。

孙红雷郭富城余男等明星均有出色表现,主要人物都塑造得很立体,摆脱了以前这类影片常见的套路,节奏运镜都很成熟······”个人认为,从如此挑剔的周黎明口中说出这番话实在困难,记得前不久《小时代》的热映就引来了以周黎明为代表的人的强烈讨伐声。

而现在他这样中肯的评价《全民目击》,可见非行导演道行深厚。

在非行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如果做惊险片就要像《生死时速》一样,做惊悚片就要像《沉默的羔羊》一样,要永远都保持这种进步的意识。

也许很多导演想做黑泽明想做安东尼奥尼,我只想做亚洲的斯皮尔伯格!”在《全民目击》这部定义为犯罪惊悚大片的电影中,非行把疑犯身份悬念压到最后一刻,当案情最后的谜底揭开时,孙红雷饰演的父亲成为全片最受人争议同时让人感慨的角色。

非行也强调自己是美国律政剧的粉丝,所以《全民目击》里的法庭可能和内地观众印象中的不同,而更接近于好莱坞的叙述方式,“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法我是一定有借鉴的,因为我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忠实粉丝,我绝不回避这一点”。

三、国产推理,良心之作跟随“倒带”镜头,影片中三次逆转剧情的展开和叙述令人信服,这并非编剧非行的一厢情愿,也没有刻意牵强的做作感。

这部影片没有选择传统的叙事结构,是通过各位主角的视角一一展开故事的不同层面,然而细节照顾的也很周全,前面铺下的伏线最后全都呼应上了。

有新奇的叙事手法,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不过是成功了一半。

另一半,就需要一个好的剧本了,相比此前的同类影片甚至是很多国产推理小说,《全民目击》的这个剧本可谓实在良心、诚意满满,而且本格味十足。

结局处理成开放式,给人一种即使全民目击,真相未必大白的感觉,也堪称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