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专题复习教案【要点梳理】(一)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础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
2.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法定条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内容: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3)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4.人民、选民、公民的区别内涵不同人民是泛指一切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成员的总称。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和社会中居主人翁地位。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选民是指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
我国《选举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凡是具备我国法律所规定的资格要求,都是中国选民。
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在我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统一的,但在个别情况下,二者是可以分离的,即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受到刑法主刑(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处罚的犯罪分子,在依法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下依然享有选举权,但不享有被选举权。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履行一定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其外延比人民、选民都大。
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既包括广大人民,也包括极少数敌人;既包括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也包括依法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
5.政治自由(1)内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地位: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保障: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6.监督权(1)含义及内容: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2)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我们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全面理解监督权(1)“谁监督”,即行使监督权的主体:公民是行使监督权的主体。
(2)“监督谁”,即监督对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监督的方式: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等。
(4)监督的要求: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二)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基本内涵: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
(2)内容: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原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①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依据: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这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考向一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例1】干部用得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
干部用得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
某市选用干部通过公示的办法让群众把好最后一关,将干部人选交给群众评审把关。
这种制度的实行A.表明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C.说明人民群众决定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D.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的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说法错误。
材料只体现了公民的监督权,不能说明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故排除D。
考向二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例2】在对外交往中,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不仅表达了我们的公民素质,也展示着我们的国家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外交官”。
为了做好“外交官”,我们应该①树立国家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②增强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③主动参政议政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优越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A【解析】做好“外交官”,我们应该树立国家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增强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①②符合题意;③与设问主体不符;④中“民族优越感”说法错误。
考向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例3】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闹访”事件,极少数人借“上访”之名无休止地提出无理要求,以闹事制造“压力”要挟地方政府。
“闹访”违背了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③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准则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闹访”事件的人在反映自己的诉求过程中没有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没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故选A。
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高分练习】1.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该法明确提出,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对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等行为依法追究治安或刑事责任。
这些规定①为公民评价英雄烈士的言论划定了法律边界②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完善了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④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老赖”现象由来已久,如果不能有效惩治“老赖”,不能严格执行法院判决,那么法律就会变成失去约束力的“稻草人”,不仅难以实现正义,更会对公序良俗、世道人心带来负面影响。
减少“老赖”现象需要①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出台法律,履行专政职能③公众提高守法意识,履行义务,自觉执行判决④人大领导司法机关,进行质询,实施责任追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
这使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丰富的表达渠道不过是“麦克风”,要想发出“好声音”,还要练就“好嗓子”,这才能让网络形成静水深渠的力量。
要想在政治生活中练就“好嗓子”、发出“好声音”,公民必须①增强公民意识,参与民主管理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③创造多种途径,充分表达意愿④遵守法律法规,有序参与政治生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4.到部队后怕苦怕累、不愿接受部队纪律约束……安徽省和县三名“90后”男子以不适应部队环境为由,拒绝在部队服役。
和县征兵办公室依法给予3人每人3万元处罚,并将3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两年内限制乘坐飞机、高等级列车和席次,两年内不得办理出国、出境相关手续。
对此,我们的正确认识是①公民既要树立权利意识,又要树立义务意识②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③公民履行了多少义务,就应该享受多少权利④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我耳作曲。
80多年前,这首歌曲在抗日烽火中诞生,雄壮的歌词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从2017年10月1日起,国歌法正式实行。
作为国家象征,国歌将同国旗、国微起,有专门法律保护。
为国歌立祛,以法律的形式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等进行规范的意义有①增强国歌的严肃性,维护国家尊产②侮辱国歌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③增强公民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④人人尊重国歌,增强国家软实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6.调查数据显示:68.7%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目前效果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全民参与度不高”,公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