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疗过失行为的处理措施及程序
第一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二条坚持不是医疗事故不赔偿的原则。
第三条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医务人同对患者实施了
第一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二条坚持不是医疗事故不赔偿的原则。
第三条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医务人同对患者实施了医疗诊治行为
(二)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人身损害结果,且该损害结果达到了《医疗事故处
理条例》规定的最低等级的损害标准;
(三)患者的损害结果与医务人员实施的医疗诊治行为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四)医疗人员实施的医疗诊治行为必须存在过错,主要是有违反医疗卫生
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行为。
第四条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生命垂危患者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 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三) 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 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六) 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五条医疗事故等级的初步判断: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具体分级以卫生部规定为标准):(一)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第六条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科室及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第七条出现医疗事故争议时,医务科要认真调查,组织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有困难时可以咨询上级医院的专家及顾问律师。
在七个工作日内给予患方初步答复(口头或书面)。
第八条医务人员及医院职能部门应当认真学习有关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力争对医疗事故的判断基本准确,以便正确处理。
第九条患者要求复印及封存病历时按照医院“住院病历借阅及复印制度”及“住院病历封存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
第十条严禁档案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将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主观资料复印给患者;档案管理及医务人员在复印过程中不得将被复印的病历资料的原件交由患者掌握。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采取必要防备措施防止患者或其家属抢夺病历资料的原件,发生抢夺病历原件的情况时,应当及时向医院保卫部门汇报。
第十二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对不允许患者复印的病历资料可以在患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及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院保存。
第十三条疑似输液、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在科室领导及医务部的主持下,在患者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封存时双方应当填写《实物封存单》;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院保存。
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第十四条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及输血相关物品进行封存的,医务科应当立即通知输血科及中心血站的人员到场,由患者、医院和中心血站等三方在《实物封存单》上签字后送有法定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十五条患者死因不能确定或患者近亲属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
第十六条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后,由医务科报告卫生局医政处,死者近亲属及医院双方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机构进行,患者家属填写《尸检申请单》,医院及患者近亲属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
第十七条患者死因不能确定或患者近亲属对死因有异议的,但患者近亲属拒绝尸检或拒绝签字的,医务科可以请第三方到场作证并填写《拒绝尸检证明书》,第三方可以是公安部门或律师。
第十八条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患者在医院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殡仪馆。
拒绝并将尸体滞留在医院超过2小时的,立即汇报医院保卫部门,由保卫部门报请公安局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医院在初步判断属于医疗事故的条件下可以与患者亲属进行协商解决争议;医疗事故争议的协商由科室及医院医务科负责。
第二十一条协商一致时,医院与患者亲属必须签署《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医患双方的基本情况和医疗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可以附有律师的审查意见,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医患双方自选协商不能达成一致,在患者自愿的条件下,双方可以共同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
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调解、对外联系由医院医务科负责处理。
第二十三条医院接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可以自行应诉,也可以委托律师应诉。
第二十四条医院接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应当在规定时日内组织涉及该案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及直接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讨论,提出应诉措施。
第二十五条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现场实物封存在医院的,封存物品的检验报告应当及时向法院提供;封存物品未经检验的应当向法院提出检验申请。
第二十六条各科室及医务人员向法院提供的证据必须真实客观,不得提供假证据。
第二十七条法院主持调解的,调解书的内容必须经过医院的同意;医院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不得未经医院同意,擅自答应患者的调解要求。
第二十八条对法院的判决,医院在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律师的意见后,有权决定服判或上诉。
第二十九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在双方协商阶段,在患者同意的条件下,医院可以和患者共同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第三十条医院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第三十一条对已经申请医疗鉴定的争议,医院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答辩书》。
第三十二条发生医疗赔偿的,对当事人及科室按照“鞍山市中心医院医疗事故行政处罚实施规定”处理并通报。
第三十三条发生医疗事故后,科室及医务科要提出具体改进意见,落实改进措施。
第三十四条发生医疗事故后,科室及医务科必须按照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