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欣赏教学教案

音乐欣赏教学教案

音乐欣赏教学

授课人 曾捷亚 汉口学院音乐系讲师

教学目标 1 、概念辨析:音乐欣赏初步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理解提高阶段。 2、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音乐欣赏心理过程各阶段的任务、联系,以及教学方法。 4、熟悉欣赏教学的两种主要方法(1)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2)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必须通过听觉感知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音乐创作、演唱、演奏最终都是为了给人听赏的,因此,倾听音乐的活动在音乐实践中具有广泛而特殊的意义。中外音乐教育大多以欣赏作为音乐活动的中心,例如: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在技能目标中将“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列为第一位的任务,然后才是唱歌、演奏和读谱能力。日本中小学把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欣赏曲目的选择和编排十分讲究。德国的音乐教育几乎将所有的音乐素质训练都置于音乐欣赏中进行。这说明音乐欣赏教学在世界各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欣赏教学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养成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感,激发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通过学习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欣赏教学的要求和内容

(一)欣赏教学的要求 初中阶段:

1、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进一步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 3、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 4、学习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要精选多听,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曲目。 高中阶段:

1、 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以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2、 扩大音乐知识范围,发展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3、 进一步学习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中国和欧洲十八世纪以来各时期的代表作品。 4、 了解音乐和其他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总之,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倾向感性化,而高中阶段则以理性认识为主,在难度上有所加强。

(二)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 1、一定要选用古今中外的音乐“精品”。即: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的优秀作品。 2、 欣赏曲目在题材、体裁、形式、风格方面要多样化。 3、 欣赏内容必须注意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选题过于浅显或过于深奥。

三、欣赏教学的一般心理过程 这里所说的过程并非教学程序,而是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和理解提高阶段

1,初步感知阶段,又叫 (直观感受阶段),是以愉悦为主的欣赏阶段。

任务: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设问, 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 例如,欣赏课《卡门》序曲的初步感知阶段是这样设计的:

1、教师教师简介什么是歌剧、序曲? 2、完整欣赏全曲。 教师设问:序曲中有几个音乐主题?按主题顺序用ABCD等表示出来,并感受每个主题的基本情绪。 (播放全曲) 学生小结序曲结构:A B A C A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听辨主题及顺序、主题的基本情绪,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情感体验奠定了基础。

2、情感体验阶段 :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为主 的、体验音 乐情感的欣赏阶段。

任务:在反复聆听作品的基础上,对音乐的各种要素进一步感受、分析、理解,并体验各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和情感的作用,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主题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速度、力度、曲式结构及调式进行讨论,围绕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例如,欣赏课《卡门》序曲的情感体验阶段 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听辩、比较、分析每一段的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富有特色的乐器)等音乐要素,感受这些要素是怎样表现音乐情绪的,并让学生对乐曲展开联想。

A B C 调式 大调式(色彩明朗) 小调式(色彩柔和) 大调式

速度 稍快 稍快 中速 力度 强 中强 由弱到强 特色乐器 打击乐 弦乐 管弦(木管) 乐曲情绪 热烈、奔放 欢快、跳跃 威武雄壮 联想 3、 理解提高阶段:以理性为主的、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和顿悟的阶段。

任务:使学生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美的本质

教学方法:通过欣赏理解音乐有关知识: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真正感悟它的真谛。

例如,欣赏课《卡门》序曲的理解提高阶段是这样设计的: 1、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2、简介《卡门》剧情,并分析作曲家是如何通过音乐取表现剧情的。 3、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简短的评价,真正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使学生的认识从初步的感知阶段提升到理性的升华。

三个阶段的关系:这三个阶段很难截然分开,初步感知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阶段是较浅显的阶段,但却是欣赏过程的主体,为理解提高阶段奠定丰富的感性基础。其中,情感体验阶段是欣赏教学的关键,此阶段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理解提高阶段教学任务的实现。理解提高阶段是较高层次的审美过程,如果没有这一阶段,欣赏就失去它的深层意味以及可领悟的性质。

四、 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的习惯 美国音乐教育家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 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情感体验、形象联想以及理解认识都是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如果离开了对音乐音响及其形式结构的感知,就谈不上对音乐的进一步欣赏,所以说进行感受与鉴赏教学的关键在于“听”。要求学生认真倾听音乐是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音乐文化修养的内容之一。 (二)参与音乐的欣赏方式 参与音乐。是指欣赏音乐过程中,欣赏者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贯穿于欣赏过程之中。通过这些活动引导聆听者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参与音乐的方式有音乐手段和非音乐手段两大类。

1、以音乐手段的参与欣赏的方法有: (1)演唱主题 音乐的主题常常是音乐的精华,熟记音乐主题是积累音乐语汇的常用方法。在欣赏过程中只有跟随主题展开思维,才能辨认出主题的再现或注意到主题的变化发展。演唱主题的方式特别适合于回旋曲或三部曲等主题反复出现的类型的作品。 比如在欣赏课《卡门》序曲中,可以让学生演唱主部主题,而且还可以是双声部的,高声部为主题旋律,低声部是模仿大管的断奏。 (2) 节奏参与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音乐的生命基础。在欣赏过程中指导学生设计符合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合着音乐演奏,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的最自然的方式。 节奏参与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意境选择适合的乐器;或人体拍击。然后,设计固定节奏型为音乐伴奏,也可根据音乐结构变换乐器和伴奏音型,但变化不可太频繁,尽量降低个人伴奏难度。(试着为《卡门》序曲C段配伴奏谱,最好是几个人合作配多声部的。但节奏的设计要简单化。)

(3) 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作出即兴的动作反应。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十分有利。律动方式可以是随音乐划拍、拍手、拍腿、或做表现音乐的即兴动作等。例如在欣赏课《阿细跳月》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黎族音乐中5/4拍的节奏特点,教师可以领着学生跳简单的舞步,即:走、走、走、跳、跳 。这种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黎族音乐的节拍韵律。

3、非音乐手段参与欣赏的方法有: (1)说诵音乐——用文字来讲解和理解音乐,用诗歌来表述音 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如:讲述《上学的路上》、《喧闹的菜市》、《逛公园》等音响小品;让学生创作即兴诗,表达欣赏音乐作品后的感受。这里举一个课例:《金蛇狂舞》。作品的创作手法用的是“螺丝结顶” 这一民间锣鼓点中的结构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乐曲的创作手法“螺丝结顶”如何在教学中变深奥为易懂是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呢,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演示儿歌《闹新春》的字句“递减”。1 附:儿歌《闹新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正月里来闹新春; 七六五四三二一,龙灯耍得快有急; 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 一二三,来敲锣; 三二一,来打鼓; 敲锣,打鼓;

1 参见吴少华老师教案《金蛇狂舞》 咚,锵。 接着,教师播放乐曲主题音乐片段的乐句“缩句”,并说明:这种在音乐中,句子越来越短,最后只剩一个音就叫“螺丝结顶”。 教师的这种教学设计把文学上的“递减”、与音乐上的“缩句’’有机地结合,再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演示的“螺丝结顶”运行图,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2)绘画音乐——用简单的图画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或音乐形 象。如:在《森林音乐会》欣赏教学中,先不急于告诉学生欣赏的 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 的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还有一种最简单的绘画方式,即用点和线进行变化,来表现音乐。如,听到抒情、连贯的旋律,学生会用起伏的波浪线去表示;听到活泼的跳音,学生会用点去表示断奏:听到紧张恐怖的音乐,学生会用不规则的、狂乱的线条去表达;听到高音,学生会在上方画出细线条;听到低沉厚重音,可在下方用粗线条表示。现在,我播放一首乐曲,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将听到的音乐用任意方式“画”出来。

(三)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中一般是指由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唤起的对相关的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解、富有意境的画面、视听结合等手段都可以在学生生活经验与音乐之间架起联想、想象的桥梁。音乐欣赏中的引起联想和想象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1)描绘性(或称造型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对音画式的标题音乐的欣赏当中,都是作曲家通过对现实事物或场景的艺术描绘。以此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的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如对鸟鸣的艺术模拟,我国就是《百鸟朝凤》、《荫中鸟》等,还有对现实生活中的马蹄飞奔、车轮流动、流水雨滴、风呼海啸、电击雷鸣、钟声铃响等自然现象的模仿与描绘,还有描叙各种场景的,如《阿细跳月》《春节序曲》、穆索匀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等。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请大家根据音乐进行想象与联想,听完后进行交流。(播放《阿细跳月》)。(讨论) 《阿细跳月》以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