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禛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其中袁枚是浙江人,赵翼是江苏人,蒋士铨是江西人,三人都是江南人,诗风大致相同,三人中以袁枚为主。
他们的诗不拘一格,有时喜欢在诗中发议论,深入浅出,清新明快。
3.曾国藩倡导的________是著名的挽救复兴旧文学的工作。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桐城中兴”运动【解析】“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
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
这场运动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二、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深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2.性灵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
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
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3.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
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三、简答题1.理事情。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理事情”的出处及含义“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的问题。
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
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
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
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事情”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①“理事情”的内涵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
叶燮同时也否定了诗歌言理与事即意味不能与理、事“有毫发之或离”的误解,强调诗人通过描写独特的社会自然现象及迥异于凡众的个人感受,超越常貌以追求神意契合,赋予诗篇中的“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的特性,从而写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因此叶燮的“理事情”说,不仅论述了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包含了对诗歌的艺术要求。
②“理事情”的理论贡献从叶燮的理、事、情的内涵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神”“形”“势”。
苏轼的“常形”“常理”说,和王夫之的不仅要写出“物态”、还要写出“物理”,即是说的“理”和“事”,而所谓“情”并非感情的情,而即是指“势”,也就是指事物特有的态势。
文学作品中对物象的艺术描写,不仅要真实地描绘其“事”、其“形”,还要善于体现其“理”、其“神”,并展示其“情”、其“势”。
从这方面说,叶燮的理、事、情说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有关艺术形象描写的一个总结。
2.你如何评价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清代文人与学者身份一体化程度较高,突出的表现即许多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张惠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他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亦是著名的词学家,编有《词选》一书,标举“意内言外”之旨,以比兴寄托说词。
对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的评价主要有:(1)词“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认为词是以写男女爱情为主的,可是就在那些委婉含蓄的字句之中,就引起了人的兴发感动。
当那些里巷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写到极点的时候,由于写得真诚,写得富有感发力量,结果就产生了一个作用,就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那些有品德、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们内心有所追求向往却不能实现,这种感情很难用显意识的文字明白地说出来,甚至他们在显意识中本来也没有打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结果却竟于无心之间在写男女爱情的小词之中表达出来了,有一种婉转低徊、深微隐约的意致,即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
(2)张惠言的说法有很多局限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传曰”就是引证前人的话,张惠言在这里所引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话。
但许慎所说的“词”是“语词”之“词”,因为汉代还没有小词这种文学体裁。
可见张惠言“传曰”这句话是断章取义,他只是借用“意内而言外”这个意思。
他认为词中男女爱情这些“言”是为了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的。
总之,中国诗词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它成为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手法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意义。
但以“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婉约是其最主要风格,但其可用于各种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四、论述题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
[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1)初创时期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明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
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
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
方苞授徒数十年,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刘大櫆,主要活动在乾隆时期,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
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
其徒有阳湖陆补孙、陆邵人、董估成、董思诚、张琦,武进董士锡、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王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自成“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期的别支。
(2)兴盛时期时间为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以及其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提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
姚鼐中、晚年先后主讲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四十余年,传授古文法,培养写作人才。
他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编《古文辞类纂》。
世人称为古文读本最精赅之书。
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始遍及全国,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姚氏门下以上元梅宗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影响较大,世称“姚门四杰”。
其次桐城刘开、新城陈用光、娄县姚椿、宝山毛岳生等亦在高足之列。
弟子再传弟子,以致南北诸省,皆有桐城派传人,形成了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3)末流时期时间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曾氏自称私淑姚鼐,世称“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
不在弟子之列而膺服于桐城派的有侯官严复、林纾、陈衍、吴宗祺等,时称“侯官派”,实为桐城派末期又一支流。
继曾国藩“四大弟子”之后,马其昶声誉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