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初三语文主备人:课型:阅读理解课学案序号:【教学目标】: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引时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力求熟读成诵。

【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相关链接】:1.作者: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欧阳修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利益,遭到嫉恨,被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

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

次年,自号醉翁,写下这篇《醉翁亭记》,时年40岁。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课前预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下列字词句。

(一)给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岩穴.()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翼.()然酒洌.()林hè_____ wèi_____然tuí_____然水声chánchán_____ 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yǔ_____lǚ_____提携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宴hān_____之乐(二)1、一词多义: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每有会意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无异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临:临溪而鱼执策而临之乐:而乐亦无穷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绝:往来不绝着绝烟多生怪柏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行者休于树而:①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②表并列关系③表转折关系④表递进关系⑤表顺承。

给每一个意思分别找一个本课的句子。

2、解释重点词语:蔚然..临于泉上名.之者谁而寓.之酒也佳木秀...翼然野芳.发而幽香颓然..射.者中阴翳.晏酣.之乐杂然而前陈.者羿.者胜野簌....觥筹3、翻译下列句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引入课文。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2.指导诵读。

三、把握文章结构。

1、分析第一自然段: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2、分析第二自然段: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3、分析第三自然段:"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4、分析第四段: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四、语言特色探究(一)骈散结合:《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全文几乎都用“也”收束句尾,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

不做作,不矫饰。

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25个“而”字运用: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并列)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承接)6、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承接)7、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承接)8、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承接)9、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承接)10、朝而往(连词,表修饰)11、暮而归(连词,表修饰)12、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13、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14、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15、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16、泉香而酒冽(连词,表并列)17、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18、坐起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19、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23、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2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承接)2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二)文章成语【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三)理解背诵1、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醉罢晚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五、总结性练习(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樯倾揖摧林壑尤美星汉灿烂心旷神怡B亲戚畔之无御之者熙熙而乐山肴野蔌C貌若甚戚临溪而渔阴晴园缺泉香酒洌D山岛竦峙静影沉壁琼楼玉宇宠辱偕忘(二)词类活用1.环.滁皆山也2.山.行六七里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名.之者谁5.杂然而前.陈者(三)比较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掇:(duō)拾取,采取。

j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

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中考题集锦】:(一) 2008大连市古诗文阅读读《醉翁亭记》三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

(2分)(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案:8.(1)到、靠近(2)的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