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读书笔记
通过学习,我有如下心得
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
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特殊迁移(即通过它对某些工作的特定适应性)和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断言和证明法:先由老师讲述,然后由学生加以证明,这样来找出通则。
发现法不必只限于在数学和物理学这样高度形式化的学科中使用。
教授学科基本结构的论点: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涉及人类记忆;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通向“训练迁移”。
科学通论:在所有各门自然科学中都有某种反复出现的观念。
如果在一门学科中把这些观念概括地学好了,就会使得在别的科学中以不同的形式再来学习它们时,容易得多。
应该估量什么样的态度或启发的方法最具普遍性和最有用
支持教授一般原理和一般态度,并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生物学学得好的学生,知道把这个问题提得越来越细,并把越来越多的事物同它联系起来。
评价的结构化:如果考试强调的都是琐碎的方面,这样就会鼓励无连贯性的教授和机械式的学习。
考试题的设计应该着重于理解该学科的一般原理,即使考试琐碎的知识,也能按照要求学生理解具体事实之间的联系的那种方式去做。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交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儿童的智力发展: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以上论断成立的前提是: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三个阶段。
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象时钟装置那样,一连串事件相继出现;它对环境,特别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发出反应。
因此,教授科学概念,即使是小学水平,也不必奴性地跟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
向儿童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方面。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外来奖励和内在奖励之间的平衡问题。
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
应该编制螺旋式课程。
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获得的主要启示:
1.学习的目的要促进学习者的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2.在教学中使用发现法可以让学生发现观念间的以前未曾认识的关系和相似性的规律而产生的对本身能力的自信感。
在设计课程内容或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它。
3.除了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结构化,我们也要设计支持结构化知识检测的测试题。
4.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但不能固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要在此基础上灵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