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构学校文化 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重构学校文化 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重构学校文化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文化中,校长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师生文化是对教师影响最大的因素。

学校校长应该从以上五个方面抓好学校文化的重构工作,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一、建构以信任和支持为核心的校长文化,增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和指挥者,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另一方面,好校长本身就是一所好学校,他的学识修养、他的道德风范以及他的行为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这个体系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学习资源。

校长要将自己变为一所好学校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创造过程,其创造性体现在对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对办学理念的重新思考和对人的价值的再定义。

首先,校长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包括道德风范、学识修养以及行为习惯。

学识修养又包括文化素养、业务素养和社会生活知识。

校长要刻苦学习,勤奋实践,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校长不但要以自身的学识修养征服全校教师,还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只有这样,教师们才会信任校长、敬重校长从而听命校长。

其次,校长要努力成为一个勤勉务实、积极进取、廉洁自律的典范。

第三,校长
还要不断地规范和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

一是公道正派的处事,二是认真诚恳的待人,三是勇敢严苛的律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树立一股正气,才能建立公平和谐的校园,才能使学校教师努力匡正自己的道德,以适应大环境的发展趋势。

其次,校长要确定科学的办学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领者、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而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就是学校的旗帜。

没有科学的办学理念的指导,学校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而校长的正确的办学理念一旦被教师认同,内化为教师理想和行为的共同愿景,就会焕发出学校发展的巨大潜能。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办学理念呢?正确的办学理念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牢牢把握教育中最核心、最能动的因素——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略。

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求校长在办学中重视、关怀和尊重人,一切基于人,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对待教师,就是要以教师为本,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体现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树立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负责的科学发展观。

只有校长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精神实质,教师才有可能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转变长期存在于头脑中的旧观念,才能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成为新课程积极的实施者和推动者。

第三,体现教育的科学本质,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积极创新。

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教师须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寻求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同时学校和教师都必须不断地超越自身。

要对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

只有这样,教师队伍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才会永葆青春与活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先机,这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源泉。

再次,校长要对人的价值进行不断的思考,形成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并据此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

校长要有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应该认识到,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

所以校长首先应该向教师展现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充分发挥校长垂范对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长还应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要在全校创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氛围,要学会充分重视人、正确看待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

特别是在评价人、使用人方面,要多看教师的长处,少一点求全责备。

要善于利用教师之间能力与性格的互补,形成团队优势。

二、完善以公平民主为主要标志的制度文化,为教师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校制度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接受制度管理的同时,会从制度中参悟校长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而教师对管理理念的认同或者排斥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管理理念存在的偏差,部分教师在刻意迎合管理的过程中,会使整个学校的风气发生偏差,从而导致学校风气出现严重问题。

因此,校长在制定学校制度时,一定要先有正确的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管理存在一种
明显的控制取向,这种取向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师的发展。

作为有思考力的校长,应该意识到,公平的、民主的、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管理体制能使教师得到学校中肯评价和公平待遇,这是平衡教师心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

就教师群体来说,对公平的渴望和对民主环境的依赖性是很强的。

教师们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享受到了管理中的民主,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执行学校的各种决议。

那么整个学校的协调多于控制,主动多于被动,合作多于恶性竞争,和谐多于对立,各方面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从而促进教师的积极发展。

三、创造学习、合作、研究为主题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首先表现在知识方面。

新的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课程开发的权利,包括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原始开发,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新课程也给予了教师充分的处理教材的权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只是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师自身的能力偏向删减或增补教材内容。

开发课程、处理教材,这些都自然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

同时,新课程提倡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人。

由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影响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课堂开放性增强了,课堂生成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了,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来解决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这
就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使得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知识象征的权威地位受到从未有过的动摇。

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也只是沧海一粟,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期而至,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喻文化”时代。

作为教师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首先要成为全面的、充分的、有个性的人,教学才能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

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学校需要形成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终身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提供环境、条件和氛围。

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集中组织的学习,也可以是个人自修,同伴互助学习等。

除了学习之外,要应对新课程对教师旧有经验的挑战,必须重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集中教师的个人智慧。

学校要形成一种协作的氛围,在这种合作的团体内,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一致的目标,所有教师都有共同的理想、成功的信念,为了学校的发展而一齐努力,形成一种开放、信任和支持的合作性教师文化。

这样的教师文化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方面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为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教师还应该意识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教育教学本身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与思考,没有研究的教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无法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的各种难题。

学校应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使研究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成为习惯,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研究型的教师文化,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师生文化,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师生文化的内涵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这所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上,而这完全依靠教师的有效教学,依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

在学校里,教师是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

教师应承认学生是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应该加以保护和珍惜。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必需的氛围。

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平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讨和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学生不同的声音和他们的“异己”思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校长应该从转变观念、增强凝聚力、舒缓教师压力、营造学习合作氛围重建和谐校园等方面人手,进
行软环境的改善。

学校文化就是一种软环境,校长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来重构学校文化,为教师成长提供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唤起他们的工作的热情,促使他们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

以此建立一支具有生命力、具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相关主题